第二章 子学、经学与神学:两汉儒学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儒家从先秦到西汉经历一个由子学到经学的演变过程。在先秦与汉初,儒学一直处于子学的地位上,但自董仲舒以后,儒学获得了独尊并从子学一跃而成为经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 陆贾与贾谊:汉初儒学及其特征
|
贾谊 |
|
陆贾 |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重要源头的儒家,尽管是由孔子首先创立的。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儒家以“仁”、“义”为标傍,主张“克己复礼”,企图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重建一种像西周那样的等级有别、尊卑有序的理想社会。但在春秋战国那样重利轻义、重利轻德的纷争动荡的年代,儒家虽费尽心机地鼓吹自己的学说,但终未受到政治人物的重视。而到了秦朝,儒家学派的命运更是悲惨。汉高祖刘邦代秦建汉之后,也极不好儒,因此,在新王朝初兴之际,儒学又面临着重蹈秦时厄运的境况。在这一历史时期,儒家学者劝说了刘邦,使当权者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为儒学在汉代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以客从高祖定天下”的开国功臣陆贾,而之后发扬光大的就是贾谊。
一.汉代第一儒:陆贾的思想
陆贾,楚国人,约生于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约卒于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陆贾在汉高祖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出色的外交才能,时常跟随刘邦,发挥过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陆贾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修养,他是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基础上为西汉王朝提供“治国安民”政略的第一人。他不仅是汉代重儒第一人,也是汉代儒家人物吸收其他各家思想以建立汉代新儒学的第一人,开启了汉代儒学重构的先河。
他是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以“行仁义”作为立国之本的思想家。首先,陆贾的“夫道莫大于无为”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黄老之学”,但是又加以改进。陆贾的“无为”并不是由作为宇宙本根的“道”的“无为”推演出来的,而是从秦王朝骤亡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与秦始皇的滥用刑罚的"有为"相对立的。其次,陆贾天人学说中的阴阳灾异思想来源于阴阳家。陆贾一方面继承与发挥了《易传》与《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吸收进了阴阳家的一些“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迷信思想。陆贾在《道基》篇中通过发挥《易传》的思想来阐述自己的宇宙万物皆是由“气”生成的唯物主义观点。再次,在历史观方面,陆贾继承了法家韩非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陆贾不仅意识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还接触到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虽然最坚决反对的是法家,但并没有全盘否定法家,他反对的只是法家“严而少恩”的极刑思想,对于法家的合理的思想因素还是积极地加以吸取的,表达了汉初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积极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新制度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汉初名儒:贾谊的思想
实际上,在西汉初期真正将儒家学说推到政治前台的是汉文帝时的著名儒者----贾谊。
贾谊,洛阳人,生于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是文帝时期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以清醒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现实眼光接过陆贾的“行仁义、法先圣”、“制礼仪”、“别尊卑”的儒家主张,为汉家王朝制定了“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蓝图,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思想方面,贾谊也主张以仁义守天下,也是从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来探求长治久安之策的。带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的色彩。同时还通过大讲“仁”与“礼”,为汉朝提出了一个“仁以爱民”、“礼以尊君”的忠君爱民的儒家式的政治统治模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贾谊主张“道”与“德”。 他在《道德说》中借助于汉初非常流行的《老子》的学说,试图为儒家的道德论寻找一个宇宙观的基础,表现了汉儒自陆贾以来自觉地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以充实儒家思想体系的新动向,值得我们重视。他认为,“阴阳”、 “天地”、 “人与万物”都是由“德”产生的,而“德”又是由“道”产生的。因此,在贾谊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本源,而“德”则是宇宙万物的直接本源。贾谊在《道德说》中,是试图利用《老子》的“道德说”来为儒家的道德伦理提供依据。道家的“道”与“德”与儒家的道德杂揉在一起,虽然显得十分牵强附会,但贾谊的这种吸取道家的思想因素以儒家的道德伦常进行形而上的哲学论证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它为后来董仲舒全面吸收道家学说以重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思想资料。
三.汉初儒学的特征
以陆贾、贾谊为代表而形成的汉初儒学,上承先秦儒学,下启董仲舒的今文经学,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
(一)总结秦亡的教训是汉初儒家人物的思想出发点。汉初儒家人物皆是以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作为其思想出发点的。分别从秦失天下是因为用刑太极、骄奢靡丽所致,因此汉家政权要传之久远,就必须反秦道而行之;秦失天下主要是因为不知“逆取”而“顺守”的道理。汉要治理天下不可不用儒者,只有起用儒者制礼仪、别尊卑,社会才能安定;“行仁义”是为了“爱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制礼仪”是为了尊君以限制诸侯王的权力并防止老百姓犯上作乱。
(二)汉初儒学强调“因世而权行”,不固守先秦儒家的教条。汉初儒家人物强调“识时务”,不泥古,不固守先秦儒家的教条,注意结合汉初社会的实际以建立儒学思想体系。
(三)鼓吹皇权至高无上是汉初儒学的重要思想内容。汉初儒家人物则竭力鼓吹皇权至高无上。但是,由于当时支持道家“黄老”的人物尚拥有强大的势力,由于道家“黄老之学”更有利于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他们仍处于被道家排挤、压抑的地位上,直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
(四)与先秦儒家“重人事、轻自然”不同,汉初儒学非常注意对形而上的“宇宙观”的探讨。汉初儒家人物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地从道家、阴阳家那里吸取有用的思想资料为其形而下的政治伦理思想提供形而上的宇宙观的依据。
汉初儒学的这些特点,开辟了儒学在汉代发展的方向,为董仲舒今文经学的形成提供了可供参考、利用的思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