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编>>第二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二章  宋代思想多侧面及表现

    随着北宋改革浪潮发展澎湃,北宋学术界空前活跃起来,出现了改造儒学、发展理论的新局面。王安石及其“新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第一节  王安石的“新学”

    王安石的“新学”是北宋时期比较重要的思想派别。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不仅是因为他主持了变法,在变法中改变了宋学术界的变化,还在于他为变法准备的理论论证,此论证成为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的主流,影响了北宋后期思想领域的,特别是为性命义理学开辟了道路。
    一.王安石及主要思想
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因死后封国为荆国公,又称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的思想体系是通过阐释儒家及道家等古代经典而建立起来的。其沿用了许多传统的概念和范畴。首先,王安石以“五行说”来阐述宇宙的生成。以道为万物的本原,道生阴阳,阴阳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世间万物。天道的变化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其原因在于事物本身存在“有对”、“有偶”,存在矛盾对立,并且双方存在一种依存关系,一方不存在,另一方就失去意义。其次,王安石还提出了别具一格的人性论。认为性作为万物的特点,源于气与形,人之性也因人之形气而生。人之性,无非好与恶,而好恶所出,全在于生理、心里状态。并由此提出“养生”,引出其性命论。
    王安石认为性是万物所谓特点,源于气与形,“夫人之为性,心充体逸则乐生,心郁体劳则思死。”(《临川文集》卷六十六《礼乐论》)人的性,不是好就是恶,而好恶全在乎人的心理与生理。王安石的性命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性情与善恶。他的基本观点是:性情一元,性不可善恶言。人人都有性情,性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在于内心的方面,情是表现出来的显化于行动的方面。性与情相统一,所以不存在高低善恶的评价。二是性命与礼乐,王安石认为,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必须有尊荣寿考的一生。无才能的人和质量低劣的人,会有恶穷死丧的结局,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人的命运。命应该由自己主宰,做人最重要的是要遵守礼乐,人的规矩、鞭策就是礼乐。王安石以因果关系来解释人性与命运的关系这是不妥的,但是其中包含了人可以积极创造自己一生的现实思想,无疑在这一点上,王安石是进步的。至此,王安石就把人性问题、命运问题,都归结到做人的道德规范上来。
    二.王安石的新学
    新学主要是指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亦包括其弟子王雱、龚原、蔡卞、陆佃、吕惠卿等是对王安石思想的发挥和发展。新学是因为王安石主持过《三经新义》而得名,但其内容不局限于此,还包括其弟子的一些论著。因为王安石被封过荆国公,后世亦称新学为荆公新学。
    荆公新学是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中与理学蜀学一同兴起的。居于学术界的主导地位,是北宋中后期的显学。从理论特点来看,新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起新学以道德性命之学为主题;后期的新学,其理论侧重于为现实社会的改革提供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新学注重从整体上探讨、把握儒家经典的义理和精神实质,根据自己的主观体认、领悟、阐发儒家经典的大义,在治学方法上具有鲜明的轻经传重义理的特点。新学学者以非常简洁的笔法训释经义。在通过对经义的解释过程中畅发其中的义理,阐述自己的哲学和政治观点。王安石认为,“圣人之经卒于不明,而学者莫能资其言以施于世也”。(《王文公文集》卷三三《书<洪范传>后》)在王安石看来对经典的训诂重要的在于理解、领悟其精神实质,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新学学派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会通诸家之长,表现出一种相容开放的博大胸襟。新学学者大多都知识渊博,涉猎广泛。但是他们在对诸家之学的吸取过程中表现出理性的态度,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惟理之求”。认为读书在于求理,是否合理是衡量诸家之学,决定取舍的标准。新学学者在复兴儒学、创建新儒学体系时大量吸取、利用其它学派的思想数据与理论成果,体现出一种集千古之智而折中其间的会同精神。有学者曾评价:“自王氏之学(新学)兴,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滏水文集》卷一《性道教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