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编>>第一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一章  理学思潮的形成及裂变

    唐宋之际,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生了重大的变革思潮,理学就是这一变革的产物。理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到了新的时代和新的高峰。

第一节  “北宋五子”与理学发生论

    北宋庆历以后,儒学正式登上思想舞台,先后有很多的思想学说,为儒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宋初儒学处于困境之中,面临着重重危机,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儒学自身的僵硬颓废,二是佛道之学的威胁。
    儒学早在西汉取得官方学术的地位,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儒家经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汉代儒生治经思想受到严重的禁锢,把注意力集中在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不管不顾,致使儒家经学走向衰落。东汉儒学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唐初曾一度出现短暂的复兴,但是由于治学方法无所改变,所以仍然呈现出衰退之势。
    在儒学内部危机日益严重之时,佛道教对于儒学的外在挑战也日益严重。在宋代,佛、道教均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大量的修建寺院佛像,招来僧人道士,影印佛道经典,使二教得到长足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宋初统治阶级以“明纲目”为目的推崇儒学,并且为了稳定社会,提倡儒、佛、道三教并重。
    儒家学者面对儒学的危机,从北宋初期到中期,进行了种种复兴儒学的努力,很快就形成一股普遍的社会思潮。一方面,他们对佛道教进行批判,认为它们是“异端邪说”。 “宋初三先生”是宋初复儒、批佛影响较大的。其中的石介更是著《辨惑篇》反对佛道二教。除了“宋初三先生”之外,范仲淹,欧阳修也是北宋初年倡导复兴儒学、批判佛老之学的重要人物。在批判过程中儒家学者逐渐提高了对佛道之学的认识,为后来儒家杂糅佛老,吸收其长处,创立新儒学体系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对儒学自身进行了反省。认为汉唐之际的治学方法大有问题,北宋时期这种局面被打破,在苏轼等学者的影响下,大胆疑经惑古,并演变成为一种风气。此举为北宋中期兴起的新的解经方法和新的经学形态的出现,也就是发挥经典中之义理的理学的出现,开辟了一条道路。
    北宋初年的这些儒家士大夫只是在倡导复兴儒学方面开了个头。以后,又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儒家学者,北宋中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学者和“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学者,研究儒家经典,阐发儒学新义,并创造了一套新的学术思想体系。他们发扬了韩愈的道统说,以提高儒学的政治文化地位,终于使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北宋五子”
    “北宋五子”是指北宋濂学的代表周敦颐、象数学的代表邵雍、关学的代表张载、洛学的代表程颐程颢。
   (一)周敦颐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实,因避宋英宗旧讳而改名。谥号元,称元公,学者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州人。其是濂学学派的创立者,理学体系的最早奠基者,被称为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继承了宋初士人复兴儒学的事业,注重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儒家伦理道德及统治方略,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最大的贡献就是首次为儒学建立了一个宇宙论体系,这一体系在他的《太极图说》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个体系是以儒家的伦常道理为核心,吸收佛道的宇宙生成论模式和哲学思辨,融合了佛道二教思想资料与理论成果。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描绘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宇宙生成模式: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根本,“太极”是“无极”的派生物,是作为宇宙一体的原始实体。太极的动与静产生阴阳二气,阴阳的变与和,产生出五行,随之形成万物。对宇宙本原进行说明,为理学的形成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周敦颐还从宇宙的生成论阐述了人性与道德起源的问题。在《易通》中,周敦颐阐述了人性论、道德论及修养论问题。他认为,人具有超然的本性“诚”,起源于世界的最初本原,是纯粹至善的,是道德的源泉、太极的属性。人们的修养达到“诚”也就进入了至善的道德境界。
    周敦颐建立的以太极为主的本体论,并由天及人,提出人性论、道德论、修养论及社会政治思想等理学的基本问题,奠定了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虽然对宋明理学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生前学术地位并不是很高,影响也不大。直到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推崇下,其地位才逐渐提高。
邵雍
   (二)邵雍
    邵雍(1011——1077年),字荛夫,后谥康节,后人称康节先生。其学派后世称“百源学派”。在北宋五子中,邵雍是独具思想特色的重要人物,也是受到指责和怀疑最多的一个理学家。其以象数学体系来把握天地万物之理,这种思想在其著作《皇极经世书》得到体现。
    首先,邵雍以象数论解释宇宙形成问题。他将宇宙的本体称为“太极”或“道”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太极”或者“道”本身不动,在太极中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互相作用产生了决定万物进程和品类的数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宇宙万物的关系,只是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宇宙本质所在。在邵雍那里,宇宙的起点是太极,即是一 。一是数量关系的开始,而不是数本身,数是从二开始变化的这个变化称为“神”,数量变化的结果产生“象”,象的数量再变化,则产生出天下的万物。指出宇宙生成的具体过程是:太极一分为二,产生天地,天生于太极之动,地生于太极之静;天地二分为四,产生阴、阳、刚、柔的四象;阴、阳、刚、柔四分为八,则产生出日月星辰和水土火石,日月星辰为天之四象,水土火石为地之四象,合起来叫做八卦。邵雍以简单的等比从太极本体中分化出宇宙和人类的万物。这是邵雍“象学”所表述的主要宇宙中空间方位的概念。
    其次,邵雍依据象数论说明宇宙和人类的历史变化,认为自然宇宙是以129600年为一周期进行循环变化的,人类是宇宙的循环中的小循环系统,按照皇、帝、王、霸,四个阶段由盛向衰的变化。邵雍认为宇宙的演进变化规律是与“数”相配的,他以元、会、运、世为基本单位计时。立法进位是12个时辰为1天,30天为1个月,12个月为1年,30年为1世,12世为1运,30运为1会,12会为1元。因此129600年为宇宙生灭的一个周期。并指出:一元十二会中,前六会为发展期,后六会为衰退期。人类社会形成于第三会,尧帝时期为第六会,是鼎盛期,第七会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衰退。还认为,人类历史同先秦时期一样经过皇帝王霸四个阶段的循环。邵雍所规定的时间单位、会、运、世、岁、月、日、辰想迭成构成六十四个时间单位正好与《周易》的六十四卦相一致。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