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还提出了“观物”之术。所谓“物”不仅是指世界上品类不同的万物,还包括天地这个最大之物,即所谓“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皇极经世书》卷五《观物内篇》)。同时,人也是万物,在万物之内。在邵雍的思想体系中,“观物”应该是针对一切被观察、思考、体悟的客体而言的。其提出“以物观物”说,要求“观物”的主体要摆脱自我的主观偏见,不以个人好恶为评价事物的标准,完全从客体之物的立场思考“物”之存在的天性,强调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认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皇极经世书》卷八《观物外篇》下)所以,邵雍所倡导的“观物”之术的核心便是“无我”,化解主观的偏见以达到对天理的直观。邵雍的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与后来理学家探讨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观点非常相似,对理学的认识与修养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张载
 |
张载祠 |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出生于长安,后居住陕西凤翔府郿县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关学就是张载创立的重要理学学派。张载及其关学所提出的学术思想为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一直受到后来学者和官方的推崇。张载同周敦颐、二程、朱熹等著名的理学家一样被祀于孔子庙。
首先介绍一下关学,广义上的关学是指作为陕西关中地方学术史的关学。作为地方学术史概念的“关学”,主要是指深吸关中之地的历代理学家甚至有些不一定是理学家的思想,他们学术上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也不一定有较一致的学术宗旨。狭义的关学,即指作为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学派的关学。虽然张载所创立的关学在宋代文明一时,但是到明代才有此称呼。关学以“学贵致用”的学术风格着称,显示出关学独树一帜的实践理性。区别于坐而论道的洛学、蜀学,风格接近于王学。
张载的学术经历了一个由研读《中庸》到泛观释老,最后返回“六经”的过程,最终确立了他的学术立场,建立了他的以“气学”为特征的理学体系。张载认为《正蒙》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
张载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内容就是他对宇宙终极原因的探索,并且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以此建立张载的哲学理论体系。张载将宇宙的本原归结为气,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张载在先人的基础上以气来论证“性与天道合一”的理学主题,建立起一个精深的,系统的,完备的以气为本的宇宙本体论,使中国的古代气论发展到新的阶段。张载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而。”(《正蒙·太和篇》)认为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太虚之聚就成为气,气之散就成为太虚,太虚与气就是聚散的关系。但是太虚并非是虚无的,是气的散而不见的状态。气则是太虚与万物的总称,气聚则称万物。这样,张载以气为中心,以聚散为过程,提出宇宙只是太虚、气、万物的变化运动而已。气是三者的中心,整个世界都是由气的各种形态构成。张载以气本体论批判了佛道的本体论,以气为宇宙的终极存在批判了佛道的空无之学,肯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张载还论证了气化动因和形成。认为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气化的动因,气化的形成分为变和化两个阶段,变是显著的突变,化是细微的渐变。这是张载关于事物质量变化规律的猜测。
张载根据“太虚之气”还提出了他的天人一气的人性论。他将性区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回答了人何以为恶,何以弃恶从善,丰富了孟子的性善论,建立了儒家较为完备的人性论。在张载看来,人性既本于太虚之气,又直接生于普通之气。天地之性是至纯至善至清的,即天理。张载认为,人之性皆本原于太虚之气,人和天地万物未生之前都潜藏了天地之性,潜含了仁义礼智的善端,这是人从善的前提。另外,张载还提出人直接生成于有着阴阳、清浊差别之气中,生成的禀气不同,就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本性,即“气质之气”。这是张载的贡献。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篇》)由后天气禀性产生的气质之性就会有善恶之分。人必须通过内省除去气禀之恶存天地之性。张载将天人一气官运用与社会实践在其《西铭》一书中有所反映。张载还提出了“心统性情”的命题,认为性与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之情是相对而言的,二者都包括于人心之中,人心是统治这二者而言的。此命题受到朱熹的赞誉。
关于张载还应注意到的就是其提出的“横渠四句教”,简称“横渠四句”。这四句话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体现了张载一生为学归宿,也是宋代儒者的集体文化纲领。何谓为天地立心?张载在《诗书》一篇里就是这样写的:“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张载集》)他还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张载集》)张载《西铭》里说的“乾称天,坤称母”,亦即天地乃万事万物的父母,而天地之心,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民爱物之心。换言之,为天地所立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为生民立命”句,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就是这个意思。“为往圣继绝学”之句义,这是宋儒自愿担负的集体使命,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孟子以后儒家的道统已然断绝,所以他们要以恢复孟子以前的绝学为使命。最后一句“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太平之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