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编>>第一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也是当时重要的派别。陆九渊(1139——1193年),与朱熹是处于同一时代的理学体系中“心学”派的创始人。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其与朱熹多有不和。
    陆九渊心学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心即是理。其一方面强调“理”是普遍法则,同时又强调“心”是宇宙的根本,认为人的本心是天赋的,它本身是不虑而知的。朱熹将理与心等同起来,认为“心”即是“理”;二是自存本心。即通过反省内求的方式发现自我把握本身的内在之善。
陆九渊讲义
    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思想在当时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代表了理学内部两种不同的理论思维方式,因而发生争论是必不可免的。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争论共有两个方面,所争论的问题一是治学方法;二是“太极无极”之说。
    一.“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两者的第一次争论,是有关治学方法的论战。
    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渊在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相会,两人在此次会面中就治学之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者是理学思想中的最要派别,理学被看做是一种新的笺注儒经的治学方式,即一种以义理注释、发挥儒家经典的学术流派。朱陆二人均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自居,如何“行道”、“成圣”,是道学群体内的一大争论问题,朱陆的分歧也主要在这。他们的分歧表现在和自己身心世界连为一体的修身功夫和成圣方法上。陆九渊坚持“尊德性”、“明心”的内求功夫,然后才倡导“心即理”的思想体系。朱熹则首先倡导“读书穷理”、“格物致知”的求知功夫,然后建立“物物有理”的思想体系。在治学方法上,朱熹认为先应该做到博闻多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将知识归于简约。陆九渊则认为,先应该开启本心,立心才能明理,然后再博古览今。为此,两者互相批评。朱熹说心学方法过于简单,以至于有所想就认为是顿悟得道,耽误了做真学问。陆九渊则认为朱熹的理学过于繁杂,钻进书堆被一些枝节问题所缠,丢了根本。朱熹的方法论可以被归结为“道问学”,陆九渊的方法论则被概括为“尊德性”。
    “鹅湖之会”过后两者的争论并没有停止,在这之后,朱陆二人又在金台山和南康两次相会。对治学方法方面又进行了一些讨论,南康会晤时,朱陆两人没有互相攻击,在治学方面的讨论也就告一段落。
    二.“朱陆之争”
    南康之会后,朱陆二人再没见面过,但时常通信,并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其争论主要是围绕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即围绕“太极”、“无极”的问题展开。这次争论,表现了双方在本体论上的分歧。
    淳熙十五年(1188年),陆氏在给朱熹的一封信中谈到《太极图说》,认为此书不是出自周敦颐之手。因为此书第一句话“无极而太极”,在周敦颐的《通书》中没有“无极”二字。朱熹回信解释,在“太极”前面加“无极”是为了防止人们把太极理解为具体的事物。他认为“太极”和“无极”是同一物,是绝对实体的两个名称,“无极”表示无形,“太极”表示有理,“无极而太极”就是在天理存在但却无形之意。“太极”之前不加“无极”就不能体现其是万物的根本。陆九渊则认为,“太极”并不不因为不加“无极”就不是万物的根本,太极是阴阳,在太极之前加无极就成为“迭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实属多余。”(《象山全集》卷三)此后,二人有对于此问题进行多次书信交流,双方各持己见,反复辩驳,难以说服对方,最终互相指责。后来二人觉得这样争论无任何意义,就不欢而罢。可是,从此后两学的学人却互相攻击,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朱陆之争表明,两家之学都还存在一定的疏漏,但是两者并不是真的就水火不容。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朱、陆弟子虽然在他们的宗师争论后门户分开,却在后学的发扬中互有吸收,逐趋融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