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编>>第二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二节  陈亮、叶适的功利思想

    南宋中叶,还有两位与朱熹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功利主义思想家:陈亮和叶适。他们从理与事功的关系方面,批评了理学的空谈主义作风,以注重实际、讲求效果的明快风格,将学以致用提到思想理论的首位。
    一.陈亮的永康学及其与朱熹的论争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婺州永康龙窟人,因世居城外龙窟村,学者称其为龙川先生。永康之学是浙学中以陈亮为代表的事功之学。
    陈亮以经世致用为目标,力辟道德性命之说的空疏,倡导实事实功,提出其经世事功之学。陈亮以崇实黜虚为学术的基本宗旨,反对脱离具体的日常的事物去尊求抽象的“道”,在陈亮看来,所谓的“道”不是抽象的本体,而是与具体事物不能分离的行事之道。认为道的弘扬有赖于人们努力行事,如果仅仅做抽象的道德性命的玄谈而不在具体事物上理会,脱离事物而言道,无疑是对圣人之道的误解。在陈亮看来,一切事物价值都必须以其在实际中取得的实际效果作为衡量标准,未经过事物历练,就没有足够的凭证。
    朱熹与陈亮的论争是事功学与理学对立的标志。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道”的问题。朱熹所说的“道”指的是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道不受到人们活动的影响,人们不能干预道的存在。而陈亮所理解的“道”不是超越自然与社会的某种先验道德,而是存在于现实当中的,与具体事物、人生日用紧密联系的。陈亮根据朱熹提出的人不能预道,提出:人可以预道,离开人就没有了道,人与道不可分离。针对这一点,朱熹又提出,所谓人不能预道,不是舍人为道,而是说道不以人的行为为转移,不因人的消失而消亡。陈亮随即又否定了道的绝对性,坚信道是相对的。认为道是以人为中心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二者对于道的内涵认识存在根本差异,所以两者在理论上不存在任何交点。第二是关于王霸义利问题的争论。朱熹根据孟子的观点将历史划分为:三代是王道,三代之后到汉唐则是霸道,一个时代的盛与不盛,不能看表面现象,而要看人心服不服。而陈亮则认为,王道与霸道是互相渗透的,没有单纯的王道或霸道。认为两者是互为条件的关系。在义利问题上,陈亮认为,既然王霸可以杂用,义利当然也可以并行。利欲并非坏事,义理也不能离开具体的事而空论,关键还在于从具体事物中察其真心,便可知是否私利己欲了。朱熹注重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是非,而不注重事实意义上的得失成败。以朱熹为代表的义理之学,强于内圣之路的探寻而昧于外王之道的建构。陈亮正是为了抑制朱熹之学的这种缺陷,而提出的“义利双行”、“王霸应用”的主张。
    二.叶适的永嘉学及其与朱熹的论争
    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永嘉人,后来因为讲学于永嘉城外的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永嘉之学是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浙学中的另外一个事功之学,因主要人物都是永嘉人而得名。
    叶适的思想以理论的抽象性见长,主要表现是重视经传的学术思想。叶适对典籍的评论,一部分是关于经书考订,另一部分是针对经书思想的重新解释。叶适的这种考订,并非只是澄清谬误,而主要是为去除后来儒者加在经书上的许多牵强附会的东西。为了去除后儒的附会,叶适还对经书中种种思想概念做了新解释。
    叶适思想学术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对实事实功的重视和倡导。叶适与理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一是道统论,叶适认为程朱理学所认可的由二程遥接孟子的道统论,不但不契合孔子之本统,反而是学失其统的最大表现。叶适还批评思孟学派的主要论点,并集中批判其心性说。二是义利观,叶适本着“务实而不务虚”的永嘉学统,坚决反对脱离事物而空谈义理,坚持根据事功来剖析义理、合事功与义理合一的为学途径。三是道器论,程朱理学都把形上与形下、道与器、理与事分开来讲。叶适坚决反对这种区别,认为有物所在的地方,就会有道的存在。叶适还批判了朱熹所玄学化的“极”,认为“极”即标准、典范之意,因而天下的任何事情都有其“极”,并存在与事物的本身。叶适的解释是对朱熹所说的可以离开事物而存在的“极”的总批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