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二个十年小说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

第十三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左翼新人小说
    第三节 丁玲的早期小说
    第四节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第五节 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小说
    第六节 "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 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节 《蚀》三部曲
    第三节 长篇小说《虹》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五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第六节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十四章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第一节 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创作分期及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灭亡》等前期小说创作
    第四节 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长篇小说《家》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正传》。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三)、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队伍的庞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五四时期出现的老作家继续创作,如王统照、叶绍钧、郁达夫等;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数量之多,水平之高远远超过了二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萧军、萧红、艾芜、张天翼、蒋牧良、沙汀、丁玲、胡也频、罗淑、萧乾等人。

    (四)、小说创作流派的纷纷涌现

    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现代都市与传统农村的对立、冲突与渗透,引发与激化了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之间选择的矛盾与困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层次上,便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相互渗透。如果细分起来,有社会剖析派、革命小说派、自我小说派、京派、新感觉派等等。左翼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呼应了世界"红色30年代"的创作潮流,新感觉派、京派小说家则以自己的创作呼应了20世纪的现代小说创作的潮流,这些创作共同、充实、丰富、拓展了五四形成的小说世界。

    (五)、小说创作题材领域的宽广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题材范围扩大了,以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逐渐深化着社会的题旨,不断地冲破"革命+恋爱"的模式,把个人命运的探索同时代、社会联系起来,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应。从题材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农村题材小说:这种题材的作品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农村的各个不同地域,如东北作家群笔下描写的东北农村(如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端木蕻良《科尔沁草原》),沙汀、艾芜笔下描写的四川农村,叶紫、蒋牧良笔下描写的湖南农村,魏金枝、沈从文笔下描写的湘西农村,吴组缃笔下描写的安徽农村等。
    都市题材小说:写都市题材的,在北京有京派作家,在上海有海派作家。
    神话历史题材小说:重要作家有鲁迅(《故事新编》)、郑振铎(根据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写成四个连续性的短篇,此外还有描写文天祥的《桂公塘》等)、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郭沫若、茅盾、施蛰存、李劼人(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表现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生活、爱情和斗争。

    (六)、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如茅盾的严峻和理性、老舍的幽默隽永、巴金的热情、沈从文诗一般的优美,在比照、竞进中形成了30年代小说色彩斑斓的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