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分子轨道理论

   一般地说,通过对原子核(质量为m1m2)和电子(质量为me)体系的波动方程求解,就可以预言稳定化合物的存在。这些解产生于那些原子核最可能存在的排布方式,且相应能量比体系分离成静止状态的中性原子时能量为低。由于核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一般大于100001),所以可将电子的分布和核的比较缓慢的运动分开进行讨论。在讨论原子各种排布的稳定性时,是将核看成静止不动的。

       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共价学说:两个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吸引两个原子核,并达到稳定的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1-14)1927年,德国化学家海特勒和伦敦首先把量子力学理论应用到分子结构中。鲍林建立现代价键理论,又叫电子配对法。1935年,美国化学家密立根和德国化学家洪特提出分子轨道法。1939,费曼和海尔曼(Feynman and Hellman)从理论上导出了另一个有很大价值的指导性原理,即:将带正电荷的核结合在一个分子或晶体中的力,正好就是将它们放入负电荷密度为P的静态分布中所受到的力,而P(xyz)是在点(xyz)上发现一个电子的几率密度。这个原理对化学键的本质和它的分类提供了直观的物理意义。简单地说,所有的化学键都能从静电角度以电子云概念加以解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共价理论包括: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2-1-1     LCAO—MO

2-1-2     简单双原子分子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