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很多偏远山区尚未完成。相对于已经提出普及12年教育的国家,我国教育的落后是不言而喻的。而教育的落后无疑会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产业化运行,教育规模的扩大,受教育机会的增加,会使我国的国民素质得到提升。在我国加入WTO后,国民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增加就学及就业机会。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就学及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教育产业化运作、多方参与办学,扩大了教育规模,为更多想接受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就学机会。另外,新学校的开办及原有学校规模的扩大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缓解目前社会上的就业压力。

(三)教育产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办学理念上的“唯经济利益”取向。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共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教育产品既不是私人产品,又不完全是公共产品,它是具有巨大正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教育的产品属性就决定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不仅要考虑自身既得利益,更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效益。在办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保证教学质量,不能任意降低教学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2.办学过程中的高收费现象。由于教育成本的测量难以做到像工业产品成本一样精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导致了学校收费的混乱现象。教育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因此,即使本着“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政府也应对教育进行投入,尤其在我国。2002年,我国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在经过几年的徘徊上升后仅为3.1%,仍未达到4%的目标,而这一指标的世界平均值为5.1%。可见,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教育产业化运行中的收费问题,自身也要适度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保证和巩固这一基础性产业[1]的基础性地位。

1  2  3  4


[1] 刘超良、王正福:《“教育产业化”的人文思考》,《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