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价内容单一,重硬件轻软件 现行的学校评价指标注重的多是对学校“硬件”的测量,而忽视对学校“软件”的全面考察。要成为“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就必须拥有多大的占地面积、多少特级或高级教师、多少计算机、多少图书、教师发表多少论文等等。虽然,一个好的学校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好的学校毕竟不是根据富有程度来判断的。当前,许多学校为了达标和升格,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学校的硬件建设之上。一些学校的基建预算或投入达到了几百万、几千万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在学校之间还出现了攀比的现象,为的就是要争“某某市(地区)第一馆(校)”等头衔。撇开与这种高投入相伴随的教育高收费不谈,值得质疑的是,硬件建设与学校质量是否存在必然相关性呢?如果有,这种相关性又是在什么范围内、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呢?是否一些学校没有了这些硬件,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学校呢?硬性的硬件指标就这样轻易地把一些学校排除在优质学校之外,以沉默的方式否定了这些学校的努力,打击着它们办学的自信心和坚持力。 与过分强调“硬件”指标相对应的就是对“软件”指标的忽视。诸如学校文化、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教师 合作程度、学校制度民主程度等等内容,现有的学校评价是视而不见的。一方面,可能是这些评价内容不好测量,评价的成本较大,所以被放弃评价;另一方面,可能是评价者在内心就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