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的学校评价须建立在对学校过去背景、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把握之上。政府的评价作为一个总体要求并不能考虑到学校发展的细枝末节,真正了解学校的是学校自己。而当前学校自我评价地位的缺失却使这种寻求自明的努力无法实现。一方面,政府评价压力的存在容易造成学校自我评价的扭曲,使学校不能提出契合自己情况的办学理想;另一方面,外在的评价使学校把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琢磨政府评价的意图和要点上,而没有余地来建立适合于自我认识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机制。政府评价与学校自我评价的隔离,使政府评价不但没有对学校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正面的影响,反而扰乱了学校正常的工作。

(三)评价内容单一,重硬件轻软件

现行的学校评价指标注重的多是对学校“硬件”的测量,而忽视对学校“软件”的全面考察。要成为“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就必须拥有多大的占地面积、多少特级或高级教师、多少计算机、多少图书、教师发表多少论文等等。虽然,一个好的学校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好的学校毕竟不是根据富有程度来判断的。当前,许多学校为了达标和升格,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学校的硬件建设之上。一些学校的基建预算或投入达到了几百万、几千万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在学校之间还出现了攀比的现象,为的就是要争“某某市(地区)第一馆(校)”等头衔。撇开与这种高投入相伴随的教育高收费不谈,值得质疑的是,硬件建设与学校质量是否存在必然相关性呢?如果有,这种相关性又是在什么范围内、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呢?是否一些学校没有了这些硬件,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学校呢?硬性的硬件指标就这样轻易地把一些学校排除在优质学校之外,以沉默的方式否定了这些学校的努力,打击着它们办学的自信心和坚持力。

与过分强调“硬件”指标相对应的就是对“软件”指标的忽视。诸如学校文化、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教师 合作程度、学校制度民主程度等等内容,现有的学校评价是视而不见的。一方面,可能是这些评价内容不好测量,评价的成本较大,所以被放弃评价;另一方面,可能是评价者在内心就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学校的发展是没有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