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十一章 教学模式与方法 [返回章节目录]

[11-1教学模式]
·国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二战以来,在其它国家的教育领域里出现了诸多教学模式,现择要介绍几种。
1.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系统地排列起来,学生对小步子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确认以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
(1)理论基础。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教学目标。该模式的目标是教给学习者某种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外部的行为方式,如掌握某些智力技能或行为技能等。
(3)实现条件。采用这一模式,需把教学内容根据学习过程分解许多小步子,并按一定的次序排好。每一个问题都要先作出解释,然后提出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正确的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通过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确认自己回答的正误,反应正确后,再进入下一项目的学习。
(4)操作程序。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见图9-1)[1]
下一步
↓ ↓
正答
解释——问题——解答——确认
误答
↑ ↑
上一步
(图9-1)
(5)评价。程序教学的优点是可以使学习内容化难为易,易于学生掌握,易于巩固;及时反馈、及时强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自定步调,确定学习进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其不足是只能显示教学结果,不能体现教学过程,对教学活动中最复杂的因素——学习者的心理活动无法控制;削弱了教师对学生的随机指导和教师本人人格的影响,也割断了学习者间的相互影响;知识被分成一个个小项目来学习,影响了学习者对知识整体的把握。
2.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也称“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
(1)理论基础。该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2)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
(3)实现条件。这一模式原则上是要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因而要精选教材,能从中提炼出最基本的结构,难度要适中。并围绕着学习课题准备好假设、验证用的资料、实验等。第二,教师要以少胜多讲清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去探索;使学生了解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和不同的观点,诱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第三,师生在教学中处于协作关系,使学生能开展积极能动的活动,对所引用的材料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题和学生的情况来决定学习者的主动程度,使他们由半发现至独立发现。
(4)操作程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为:识别概念——形成概念——验证概念——分析思维方法。
(5)评价。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可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并可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从而提高儿童智慧潜能。但该模式所追求的“发现”较为费时,难于全面推广,它对各门学科并非具有同样的价值,它一般较适用于逻辑系统严密的数理学科,而以情感为基础的艺术学科则不太适用,另外它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先行经验的储备,要求学生有相当的思考能力,所以低年级学生和低智商的学生采用后将产生困难。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1)理论基础。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方面:“新的学生观”;心理学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结果的结论;布鲁姆所创立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学评价理论。
(2)教学目标。在于解决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以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第一,师生双方对“掌握学习”都要抱有信心。第二,确定所教学科的内容、目标和测量手段,包括三点: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科学习范围,并概括地加以表述;明确掌握目标,编制教学目标“双向项目表”(横栏表示行为,纵栏表示内容);准备终结性测验,试题要覆盖所有目标。第三,为掌握制订计划。
(4)操作程序。其基本程序为: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已掌握者进行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在一学期结束或几章节全部教材学完后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
(5)评价。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学校和班级的组织,在普通的学年制班级里便可实施,因此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反响,其他国家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
掌握学习也有许多问题需研究解决。如教学内容怎样划分单元才更科学、合理;教师上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以及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增加教师的负担;一般来讲,对于“掌握学习”是成绩较差和一般的学生比较适应,优等生则比较不适应,深化学习和扩展学习难以解决好。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活动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以此来设计教学行为,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的主导意识。
(1)理论基础。这一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其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是直接的理论来源。
(2)教学目标。针对传统教学只注重人的理智发展,片面地训练人的认识能力,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的缺点,罗杰斯提出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形成人的独立个性,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自由独立的、情知合一的“完整的人”。
(3)实现条件。第一,要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关系上要消除紧张。第二,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包括教师本人的学识、能力、思考方式等),由学生决定怎样学。因此教师不是以指导者而只是以顾问的形式出现。
(4)操作程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鉴别。
(5)评价。“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所提出的一般教学模式中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以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问题值得肯定。它注重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促进学习者自我完善,但它又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必然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同时它完全放弃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教学也是十分有害的。
5.“合作教育”教学模式
这是前苏联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合作教育学”为思想基础,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1)理论基础。该模式是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为基础的。
(2)教学目标。该模式的目标是形成儿童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3)实现条件。第一,在一切可行的场合下,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使儿童时刻体验到一种受尊重、受信任的情感。儿童应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教材的重点要精心编制,如“纲要信号”、“算法口诀”等可见的行为,使学生在通过视、听、动作等多种活动来牢固地掌握知识。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由教师“教”,学生“学”也要渗透“教”、“自教”、“互教”等因素。最后,用实质性评价代替传统的形式评价,使评价起到鼓励、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尚在发展中,基本程序尚待概括和成型。
(4)评价。由于它强调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张师生合作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因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以人际关系为教学目标或手段的教学模式,如小组探究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