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四编>>第二章>>第一节(2) |
---|
二、张若虚 张若虚(660?---729?),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人。曾任兖州兵曹,有文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其诗仅二首:《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 ○代表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昨夜闲潭梦花落。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解读】 1、本诗抒情脉络的把握:
2、两处承上启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前一句承前八句的写景,景象流露的重点在诗人对自然美描写与描写中陶醉心情。后一句则启下对月沉思的新意。这一句真是意味深长。“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当然还是诗人继续面对的江月,但此时却发现了它的“孤独”,完美之中的缺憾。于是沉思开始了。他追问宇宙或时间的起点,表现自己如同少年人一般的天真遐想;既而感慨这时间的流逝,流逝中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江月的美也在这流逝里永恒地存在。但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伤感来了。句中的“何人”,是一个个体单独、孤独渺小的个人、他因为生命短暂而伤感,而在此伤感中,深深地了解“但见”之后,所呈现的真正永恒即时间的永恒。从诗人的心情体会,此刻,张若虚似乎也就是这样在诉说:江月啊!有谁能永远地欣赏你的美丽,做你的知音?与你的永恒相比,我深深感到了生命的渺小。所以下句说“但见长江送流水” 3、缠绵笔法 这种笔法特别表现于描写人间离愁别绪一段,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应照”意谓理当安慰这女子。但“徘徊”却写出月的犹豫。而果然起了相反作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两句写思妇与月光之间的冲突,一方好心和执意要给她安慰,无微不至,如影随形。一方却越发难过,所谓“帮了倒忙”,写情实在缠绵极了。 4、首尾比较 结束八句与开端八句写景有明显的不同。开端是真正的欣赏和陶醉,但是,当诗人经历了一连串情感波澜之冲击之后,这时再面对明月,真是百感交集了。故而结束的八句写景已是或只能是“情景交融”,以景言情。如“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六句中以连续的意象展开:江水流春、江潭落月、海雾藏月、碣石潇湘(代指回乡的陆路和水路)、摇情江树。——每个意象都在述说着诗人心中的“遗憾”。这样的结束,实在也让我们读者体会到本诗魅力的真相是:表现美的遗憾! 5、作品体会《春江花月夜》一诗的情感美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现的是人们在和平岁月里的生活感受和情思。诗中带有一点惆怅和迷惘,但这种情绪不同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一类沉重的叹息,它不是反映为生活的苦难,或者枯燥、贫瘠,而是产生在对生活如梦如痴的陶醉和进一步追求的基础上。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也曾描绘过一个美好的月夜,但它让人感觉全局是压抑的,只有那很小的一点空间和时间是自由的。而《春江花月夜》从自然境界到人的内心世界都不受任何局限和压抑,向外无限扩展开去。人们面对着浩渺的春江、海潮,面对着无边的月色、广阔的宇宙,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追求、期待、召唤,表面上是由春天的良辰美景惹起,被春天的旋律催动,似乎跟具体的物质因素距离比较远,实际上却是那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生活带来的,是时代生活的美的折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