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四编>>第二章>>第一节(3)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


三、刘希夷(651----679?)

  刘希夷,字廷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人,宋之问外甥。二十五岁中进士,但未曾任官。为人性情落拓不羁,喜饮酒。《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作诗以歌行体见长,多写闺情和军旅生活。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新,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解读】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名句到底如何理解?《长安古意》说:“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卢照邻有许多诗都这样说:如他的《行路难》、《帝京篇》等。《春江花月夜》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首诗又说:“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谁复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我们还可以举出王勃的《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诗的抒情脉络可有两种把握。一是前四句为一段,先以落花引写出洛阳女儿的叹息。余下为一大段,是为悲怜白头翁的正文。所悲又可分作两个层次。自第5句至12 句。悲时光流逝之无情。自13句至结束。悲白头翁之可怜。两悲相续,揭示出在此流逝当中人生由“全胜”转成“半死”,直至消亡乃无可挽回的必然。结束两句即点明此意。
   第二种把握。由首句至第12句。此段先借洛阳女儿对“落花”叹息,写明诗人对时光无情流逝,惟有变化才是永恒,这一客观事实的深刻领会。此种领会最后归于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句伤感之中包含有理性,既无限伤感,又无可奈何。此后为一段,承上写明诗人据此领会,所见人生的“应怜”或“可怜”。
   此“应怜”之意有二。一是生命不仅短暂,更其实是一场空幻;二是身处变化之中,却并不自觉“可怜”的那种迷失之中的执著。——“寄言全盛红颜子”,说明诗人是觉悟的;说明他看清了“红颜”追求一生,乃是一幻灭的结局,因而“可怜”,所以他提醒,发出忠告。
   本诗的抒情力量显然首先来自以上所阐释的悲剧、伤感的情绪内涵。但诗人表现这一伤感主题的写作艺术或者抒情方式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总结的有三点:一是采用“递进式”句法,强化抒情力量,如“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次采用“回环”句式,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再次是利用转折、呼应的词语,以及反问句、感叹句(如开端、结束)让诗情时时处在激荡之中。
   此外全诗声情并茂。每四句一转韵,音节激扬起伏而又流转自如,恰当地传达出同样激扬的情绪。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