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1)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


第二节 王绩和“四杰”

一、王绩:

  ○王绩诗歌创作的贡献:
   在诗的艺术上,首先表现在他的作品摆脱了宫体诗的脂粉气,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其次,写景描写真切,整体风格表现为一种淡远的蕴味。这一点以王绩所处的初唐开始的贞观时期来体会,等于给唐诗以后朝向抒情,和表现现实生活发展的道路起了一个开拓的作用。
   1、生平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曾任秘书省正字、六合县丞,因嗜酒而被解职。唐初任太乐丞,自认为不得志,弃官归隐。王绩性纵浪嗜酒,常自比阮籍、嵇康、陶潜,所作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借以表达世俗社会的不满和厌弃,表达自己的放旷自逸的旨趣。有《东皋子集》五卷传世,今存三卷。

  2、诗歌特征
   诗风朴实清新,对初唐五言律诗的继续发展和最终成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作为隋朝遗老,在思想上对新朝怀有对立态度,最终借隐居饮酒封闭了自己,因此他能够当隋末唐初之时,像陶渊明写诗,并且写诗作风与陶渊明确实很接近。闻一多先生评论说:“陶渊明死后他那种诗的风格几乎断绝,到王绩才算有了适当的继承人。”

  3、代表作: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被认为是初唐最早的一首五言律诗。如闻一多先生说:“这首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他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语言上朴素自然,风格淡远,还隐约可见古风诗的影子。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2)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
  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
  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解读】在王绩稍后,宋之问有一首《渡汉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诗一长一短,比较之下,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写诗要遵循体式,然诗体形式终竟是为人的表达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宋诗有不可长之情,王诗则有不必短之理。
   本诗题旨:思故园。表现的方式:问。
   1段写“逢客”。点出题意“访”或“问”。但“敛眉”、“破涕”两词极写心情激动,真地只是简单的想家么?;
   2段写“问家”。连写九问,问的细致,问的真切,句句见思乡的急迫,家的一切早已一遍遍思过、想过;
   3段写“归意”。“羁心”、“行当”两词可见归心似箭。
   读到结束的时候,你会又一次发生疑问:单纯的想家,会这样的迫不及待么?在如此急迫的情绪背后,显然另有原因:官场的无法忍受。再回头看此诗的开端:“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多少悔恨已在其中了。故而此诗的本意竟不在写思家。并且“多年岁”,意味着这种悔恨、厌恶已经煎熬了许多岁月了。只是今日因为“逢客”,突然爆发了出来。如此,诗人为表此压抑之心情,而采用倾诉式写法,铺排问句的表现方式,就是非常之自然的选择了。而宋之问诗即短又含蓄,全是由于难言之隐,矛盾心理所致。他是非短不可。
   ○比较阅读朱仲晦的《答王无功问故园》

我从铜州来,见子上京客。问我故乡事,慰子羁旅色。
子问我所知,我对子应识。朋游总强健,童稚各长成。
华宗盛文史,连墙富池亭。独子园最古,旧林间新坰。
柳行随堤势,茅斋看地形。竹从去年移,梅是今年荣。
渠水经夏响,石苔终岁青。院果早晚熟,林花先后明。
语罢相叹息,浩然起深情。归哉且五斗,饷子东皋耕。

  □特别注释:本诗原见于《全唐诗》卷三八。原注为:“王绩乡人”朱仲晦《答王无功问故园》诗。但被认为是误收。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第二册《天问》条即指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里仅是从作品欣赏和理解的角度设计。

  ◎本诗的更多解读读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绩作品的扩展阅读-共四篇

二、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生平的共同点
   闻一多先生曾指出四杰在身世上的共同点在: “年少而才高,宫小而名大”(语见《唐诗杂论》)他们都是不凭借政治势力和出出身门第,完全凭着自己的创作才华登上初唐的诗坛。
   在时间上,卢、骆生活时期要早于王、杨、这样就自然形成:卢、骆关系相对密切,王、杨关系相对密切。
   ○“四杰”的贡献:
   “四杰”代表了初唐文学革新的方向,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比如离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边塞(杨炯《从军行》)市井的生活(卢照邻《长安古意》)都成了他们歌咏的内容。在主观方面,表达了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因而显示了唐诗创作的健康方向。
   在诗歌发展道路上,他们上承梁陈宫体,下启初唐宫廷诗人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写作,在诗坛上表现出明确的改革意愿,推动了唐诗向前发展的脚步。
   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恰当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洲万古流。”
   在诗歌样式方面,卢骆擅长七言歌行,而王扬擅长五言律诗。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