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了解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准备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理解学习的最佳期、最近发展区与学习准备的关系;了解学习者在智力与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

    内容提要本章内容包括两节,第一节是学习准备的概述,概要介绍了学习准备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学习的最佳时期、最近发展区的有关理论观点及其与教学的关系、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含义及有关的研究。第二节是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介绍了学生智力的个别差异和认知方式的个别差异。

    课    时:4学时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掌握学习准备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理解学习的最佳期、最近发展区与学习准备的关系。本章的难点:理解学习的最佳期、最近发展区与学习准备的关系

    学习指导教师备课通常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两个方面。教学目标一章探讨教师在备教材时如何明确和设计教学目标,本章重点谈教师备课时如何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因此,第十章的学习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应该将本章的内容与第十二章、第十一章的内容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第一节  学习准备

    一、学习准备与其主要内容

    学习准备(readiness)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邵瑞珍等人(1997)认为,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所谓的适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学习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二是学生的学习准备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这两层含义便是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某种知识或认知的准备状态的两条标准。

    学习准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在教育学中也称之为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周国韬(1997)根据人们对各个学科学习准备的分析,将学生的学习准备概括成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六个方面

 

二、学习的最佳时期

    与学习准备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学习的最佳期问题,即在什么时期学习什么最有效。

    一般来说,早期经验和早期学习对个体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印刻现象早期剥夺的一定研究中得到证实。

    动物早期剥夺的实验通常是把出生不久的动物隔离饲养,剥夺动物与同类接触的机会。托普森研究发现,一组小狗被隔离饲养七个月后,看到陌生物体,表现极度恐惧不安;争夺食物(如骨头)的能力很低;对同类缺乏兴趣。

    我们不可能用人做早期剥夺的实验,但对孤儿院中的孩子研究发现,一些孤儿院的环境条件过于单调、简陋,缺少丰富的刺激,结果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学习的最佳时期的研究发现,早期经验、早期学习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人们愈加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学习最佳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学习准备也是富有意义的。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在什么时期学习什么最有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最近发展区与教学

      维果斯基(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含有关于学习准备的新见解,并被人们广泛接受。

     ()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P.Eggen等,1997)

    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上,那么,儿童无需帮助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那么额外的帮助对于儿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下,那么,即使有额外的帮助,儿童仍然难以取得学习的成功。

    为了进一步理解最近发展区的含义,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课堂案例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教学支架

    所谓提供教学支架(scaffolding)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一个幼儿正在学走步。当她试挥着迈出最初几步时,她的父亲跟在她身后,拉着她的双手抬过头顶,保护着她蹒跚迈步。当她有了一点信心时,父亲就只拉着她的一只手,走在她的旁边,注意别让玩具等物体拌倒她。而后来,就让她自己走,但父亲留在附近,当她走累了或不小心要跌倒时,及时扶住她,避免擦伤皮肤。最后,他的女儿能独自走路了。

    可见,有效的支架总是针对学习者的需要,与学习者的操作能力水平相适应。当学习者需要较多帮助时,教师来提供有效的支持,当学习者并不需要太多的帮助时,教师就应放手让学习者靠自己去取得进步。

    教学支架是从工人建筑楼房时所使用的支架引申而来的。就象建筑支架能支持工人完成涂灰泥、绘画等建筑工作一样,教学支架给学习者提供支持,扩展他们的学习范围,使他们完成没有帮助就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新的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架(见表11-1)。

11-1教学支架的类型与实例

教学支架类型

实例

1.示范

美术课教师在让学生自己尝试一种新画法

之前,给学生做了演示性绘画。

2.大声思维

物理课老师在黑板上解决力学问题时,边示

范边将她的解题思路大声地说出来。

3.提问

在给学生做示范并大声思维后,物理老师向

学生提出几个关键性问题

4.调整教学材料

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投蓝技术时先

降低了蓝球筐的高度,当学生熟练后,再将

球筐高度升起。

5.言语指点

当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穿鞋带时,老师跟他们

说:鞋带像个兔宝宝,现在兔宝宝来到洞口

并跳了进去。

6.提供线索

当学生初学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提供若

干写作的线索,如写谁”“为什么写”“写什

怎样写等等,以帮助学生组织写

作思路。

(采自P.Eggen等,1997)

 

    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但不要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支持,以促进学生能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多,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少,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太大,学生可能会失败并灰心丧气。因此,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应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四、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

     ()什么是能倾与教学相互作用

    能力倾向(aptitude),简称能倾,是指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稳定的特质性因素,如能力认知类型性格动机等,能倾是学习准备的一部分。

    教学在这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控的因素或条件,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措施、教师的风格等。

    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 ATI)是指学生的能倾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倾的教学才能取得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ATI实证研究的开发人斯诺(R.E.Snow,1965)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比较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讲解与电影教学的不同效果。实验被试为437名大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半数学生接受电影讲解,半数学生由教师讲课。学习后期,每节课结束时均进行5分钟的测验(即时测验),另外,在半年之内还进行了5次期中测验(延迟测验)。这些成绩的平均数作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某一教学条件下所有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指标。结果,电影讲解组与教师讲解组之间的整个测验成绩差异不显著。但对学生进行了15种能倾测验后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方法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作用(见图11-1)

11-1 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图11-1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积极的、活动的和自律的即学习职极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教师讲解的条件下,学习成绩较好;而消极的、不爱活动的、老实的学生即学习积极极性水平较低的学生在电影教学的条件下成绩较好。从该研究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能倾水平,仅以全部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指标,那么,电影讲解与教师讲解的教学效果表面上似乎是一样的,但当我们考查了学生的能倾水平之后就会发现,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实际是不同的,电影讲解法适合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但对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不利;教师讲解法则正相反,它适合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但对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学生并不适合。

    斯诺等人的上述研究是一项典型的ATI研究即出现了能倾水平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ATI是否出现,也可以从研究结果的图式上看出。如果以能倾水平为横坐标,以学习成绩为纵坐标,那么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条件下所得出的两条线如果出现交叉(不平行)即表明ATI的存在(见图11-2) 。这时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教法更好,只能说两种教法各自适合能倾水平不同的人。两条线如果平行,则表明没有出现能倾与教法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教法优于另一教法(见图11-3)


图11-2 能倾与教法相互作用图式


图11-3能倾与教法无相互作用图式

      ()能倾与教学相互作用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在斯诺等人进行ATI的实证研究之后,人们对不同的能倾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许多ATI存在的事实,这些研究结果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可见,能倾与教学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我们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正如美国教学心理学专家格拉赛(Glaser,1977)所说,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应该以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为依据,来对教学环境进行选择、创造和评定。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可以概括如下:

       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

       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倾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3.对于能倾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