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理解品德及其心理结构;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掌握品德发展的特点和品德培养的方法

    内容提要本章的内容包括三节,第一节是品德心理概述,概要介绍了道德与品德的概念、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基本观点;第二节是品德形成的理论,介绍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早期研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节是品德的培养,介绍了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丰富、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的具体方法。

    课    时:4学时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品德发展的特点和品德培养的方法 。

    学习指导本章内容的学习与前面四章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品德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义的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同样重要,因此,在学习本章内容时首先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规律,并与品德的形成的学习相联系。本章中有关品德形成的理论的学习与学习理论的学习也可以进行比较,要注意到品德理论和学习理论都包括认知和行为两派对立的观点,以便加深理解。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

    道德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各种准则或规范。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价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依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作用是依靠舆论的力量和内心驱使来实现的。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行为规范的要求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许,自己也会感到心安理得;当一个人的行为违反行为规范的要求时,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自己也会感到愧疚和不安。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虽然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但法律是依靠强制的手段使人遵守的规范。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即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又存在于一切社会生活中,即道德还具有社会共同性。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人的个性中的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品德表现在道德行为之中,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品德;然而,并非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是品德的表现,品德具有稳定的倾向或特征,偶尔的道德行为还不能称作品德。品德体现在一个人的一系列行为中,甚至体现在一生之中。

    可见,道德与品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第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由于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有关品德心理结构的研究还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

    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即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观点等道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以及运用这些道德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道德判断和评价。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自尊感等等。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道德情感是在道德需要基础上的情感体验。道德需要的产生又是以道德认识为前提的。道德需要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就可以转变为道德动机。因此,道德动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两种心理成分的作用下产生道德需要,并以某种情境条件为诱因而产生的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动力。在道德动机中,既有道德认知的成分,又有道德情感的成分。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表现为人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理智的权衡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动机冲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符合道德规范的动机,自觉地、坚决果断地付诸行动;对不符合规范的动机则自觉地、果断地抑制,表现为坚强的自制力。

    可见,道德意志在道德动机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道德信念的形成也离不开道德意志。当人们的道德认识建立在牢固坚实的基础上,并具备了炽热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时,就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者的“结晶”,是品德内化的标志。一个人形成道德信念后,就可以从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出发,有效地实行道德的自我控制,独立地给自己规定职责,要求履行这些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我评价。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人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方式是通过练习或实践而掌握的道德行为技能。而道德行为习惯则是一种自动化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看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不在于他能说出多少动听的大道理,而在于他是否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看他的道德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

    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外在具体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见,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