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 ,被誉为瑞典智慧女神(paIIas of sweden) 的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就曾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她曾是一位女作家。每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其童年经历有一种根源性的内在联系,或是对痛苦童年的反思与超越
, 或是对金色童年的追想与再现。爱伦•凯就属于后者。 1849年, 爱伦•凯生于瑞典南部风景秀丽的斯马兰州 (Smaland)
的一个自由主义传统浓郁的家庭。她的祖父很崇拜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 曾给她的父亲取名“爱弥儿•凯”。她的父亲是激进的国会议员
,积极参加争取自由民主的政治活动;她的母亲崇尚自由 , 痛恨压迫 , 关心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 ,
曾用自由主义的方法教育爱伦•凯。在自由的家庭气氛熏陶下 , 爱伦•凯自小兴趣广泛 ,思维活跃。她爱好体育、音乐 , 也爱好阅读 ,
并立志当作家。 23 岁随父漫游欧洲诸国 , 走访名胜 , 研究古迹。回国后除偶尔帮助父亲起草文稿外 ,
大部分时间潜心攻读卢梭、达尔文、斯宾塞等人的著作 , 此间奠定了她的学术与思想基础。1879 年正值她而立之年 , 其父政坛受挫 , 家道中落
, 她毅然走向社会独自谋生。她在斯德哥尔摩担任女子学校教师且在工人学校兼课 , 同时为《家庭杂志》撰稿 , 后被平民大学聘为瑞典文明史讲座教授。
1889 年 , 她结束教师生涯 , 开始从事写作 , 并积极投身于保卫母亲和儿童权力的妇女运动。
爱伦•凯著作很多 ,
有关妇女与儿童方面的有《儿童的世纪》、《生活道路》、《爱情与婚姻》、《妇女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儿童的世纪》。
《儿童的世纪》一书 , 瑞典文为 Barnets arhundrade, 英文为 The century of the child。
发表于1899年岁末 ,她就是在这本书中庄严预言 ,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二、 20 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20 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 其实是世纪性的教育命题。如何正确地理解爱伦•凯所要表达的思想呢 ?
请先看该命题出处的引文。
“ 用一个完全革新的方法、用一种‘发展之宗教 ' 的眼光去看那全历程 , 而实现了这一切以后 ,
二十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了。这个要在两条路上来到。第一是成人们了解孩子的性质 , 第二是孩子性质中的纯朴天真须由成人们留心保存。这样
,才能使那旧的社会秩序有自己革新的可能。”
从引文可知 , 循着这两条道路 , 我们可探寻“儿童的世纪”的含义。那么 , 成人需要怎样了解孩子的性质呢 ?
首先 , 必须充分意识到儿童对人类的意义。针对孩子对祖先无用 , 祖先为何为子孙忙碌的疑问 , 爱伦•凯认为 ,
孩子对祖先意义极大。孩子是祖辈忙碌的动力 , 创新的源泉。孩子是人类的崭新的未来与希望 , 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为儿童忙碌 ,
就是为人类未来忙碌。 儿童的心灵如玻璃般的透明、纯洁 , 教育对儿童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 因此既要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
也要重视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她说 , 只有重视儿童和儿童的教育 , 我们才有力量站在自由人的地位 , 去决定人类种族将来的命运。
其次 , 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个性 , 是有创见有作为的人的典型性格。这种人爱伦•凯称其为“新人物”, 其形象是 :
独辟蹊径的发现者 , 独倡新理的思想家 , 敢冒众怒的改造家。个性对于社会是进步的活力。因此认为,要促进整个民族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
教育不可不注意唤醒儿童的独立精神。
那么 , 成人们如何留心保存孩子纯朴天真的性质呢 ?
首先 , 爱伦•凯极力推崇卢梭自然、自由的教育。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儿童自觉意识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 自己去走人生的道路
, 为此 , 教育环境必须是自然、自由的。她指出,儿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 儿童与人与物打交道 , 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 ,
个性自然地生长 , 因此 , 教育的最大秘诀在于“不可教训”;教师的本职工作在于帮助儿童去创造一个形式和内容都美丽的世界 ,
使儿童在这样的世界中自由的活动。
其次 , 对儿童要少干涉。爱伦•凯指出 , 儿童自决能力的发展 , 教师只能在旁边间接地使他们受影响 , 而教育的干涉 ,
不论用暴力或用劝告 , 总是削弱这种发展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要犯错误 , 教育者要宽容 , 让小孩在由错误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中痛定思痛 ,
自觉纠正逐步趋于人格的完善。
爱伦•凯尤其反对体罚。爱伦•凯指出,现代文明社会已渐渐地舍弃了报复主义的刑罚了 ,
因为刑罚既不能使人悔悟罪恶也不能阻止罪恶 ,可是教育中却残忍地盛行体罚并且美其名曰 “以毒攻毒”。其实 ,
教育中的体罚危害极大。体罚使正义受到玷污,使被体罚者性情变得固执 , 怨毒蕴积 ,
日夜图谋报复。对体罚所造成的恶果,爱伦•凯痛心疾首地呼吁,教育者用体罚教育小孩犹如一个音乐家不晓得用他的耳朵和手去调整一个音调失协的乐器而用拳头向这乐器狂敲,爱伦•凯用夸美纽斯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体罚是教育上的无能。
第三 , 少干涉不体罚的自由教育并非放弃必要的管理。她指出 , 严格的管理在小孩最初几年是不可少的 ,
因为通过管理可养成小孩良好的习惯 ,
在此基础上方可施行较高级的训育。管理的目的在于让小孩明白“自由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不侵犯他人、不妨碍他人。管理的原则是,要求始终如一、矫正如影随形。”对儿童的管理要趁很早的时期,教育者就根据外界的影响安排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给孩子去体验 , 这样许多良好习惯便能极深刻地印到孩子的心里。
三、论家庭教育
爱伦•凯认为 , 家庭在人类教育中是最具建设性的要素。家庭要成为人类教育有力的建设要素 ,
必须具有良好的秩序、和睦的气氛和养育子女的义务感。家庭中的美术品、书籍、平日的赏心悦事与假日的风俗习尚 ,
均可以在孩子的情感世界和想像生活中刻画出鲜明的轮廓 , 反映出斑斓的色彩;父母子女开诚布公 , 既相互独立 , 又相互交往、相互慰藉、相互帮助
,
使孩子利己心与利他心一同发展到最高度,个性就可以自由舒展。家庭不仅是小孩身体的家,更是他们精神的家。在家庭平和的气氛中,小孩的灵魂既宁静又飞翔,向着未曾梦见的优美、博大深刻的可能境域而进化,可以观察那藏在可见可触的感觉世界后面的、生存的神奇奥妙的秘密
, 精神生活得到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这样的家庭气氛的熏陶之下,一代新人将渐渐体悟人生的意义,将有人生明确而坚定的信仰。
那么做父母的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呢 ?
首先,要正确地摆正家庭在教育中的位置。家庭不能只是学校教育的预备室,儿童生活的最好时间,学校只可占小份 ,
家庭应该占大份。不论是常日还是假日,儿童有余暇的时候 , 家庭就有必要利用这余暇在游戏中或作业中引导他变成家庭的一份子。现在社会
,不仅父亲在外忙事业 , 而且母亲也越来越多地从事社会事业 , 因此 , 爱伦•凯呼吁父母 ,尤其是母亲 ,
也该从外面的工作中或社会事业中抽空回来教养自己的孩子。
其次,正确处理双亲与子女的关系。爱伦•凯批判父母为子女而存在和子女为父母而存在的两种观念。前者父母为子女牺牲一切 ,
一切都为子女安排得好好的 , 过度地照顾孩子 , 养成孩子自我中心主义 , 同时也为孩子所厌倦;后者父母要把孩子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 ,
企图让子女成为自己的翻版 , 无视孩子个性 , 更使孩子痛苦不堪。正确的观念是,家庭应该充满 “ 理性的光明” 。她明确指出
:“孩子不是为父母而存在 , 也不是父母为孩子而存在。谁也不能对谁专制 , 也不能忍受谁的专制”。孩子们有此理性
,才能够要求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绪 ,才能够要求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用对待客人一样的敬意来对待他们。总之 ,
所谓充满“理性的光明”的家庭 , 就是在家庭里 ,人与人之间应互相独立 , 相敬如宾 , 相互宽容。
第三 , 母性不自私。爱伦•凯举例讲 ,一位女作家在为其子女精心设计的计划居然失败后才幡然悔悟
,明白把子女当成可随意捏造的粘土 ,
是在发泄自己的自私的管理欲,知道做妈妈的只有具备“母性不自私”的品性才能用她的智慧和慈爱去保护孩子,才能让孩子照孩子自己的法则去生长。不自私的母亲应该很乐意地把她的生命力、灵魂力和精神力的最好部分展现给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 把一切门为他打开 , 放手让他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他自己的路 , 而丝毫不能存在求报的心思。
第四 , 父母追求高尚的生活境界自然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爱伦•凯认为儿童是善于学大人的;大人都在做好事 , 小孩也会学做好 事
;大人欣赏自然与艺术的美,小孩也会知道欣赏自然与艺术,大人不必教 , 小孩自然会学;所以做父母的能使自己过一种美丽的生活 ,
就已经是对儿女施行着最好的教育。父母在精神世界不断求索,这将永远赢得孩子的尊敬和学习。
第五 , 返朴归真 , 让孩子到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经受锻炼。爱伦
•凯认为做父母的越是不要过多限制孩子。儿童渴望负责任、冒危险 ,
渴望见到生活的真相,渴望自己活动。所以爱伦•凯主张减少过度的照顾儿童,以恢复儿童对自然界的真实感觉,即实行“自然训练法”。具体措施:其一是住家须搬到乡间去
, 且须固定不移 , 好让小孩得到深切的印象,固定的习惯;其二 , 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
,承当一份责任。她认为这种生活教育是斯堪的那维亚的古老传统。不娇惯小孩 ,共同经历真实的劳动和真实的危险。其三 , 爱伦•凯反对奢华的成品玩具
, 主张准备充足的工具和材料,让孩子自造玩具 ,这可断绝孩子的获得欲 , 同时可发展孩子理解力和发明力。
此外 , 爱伦•凯十分重视孩子在家庭的读书生活的建设。她说 ,小孩子应该有一个精选的图书馆 ,
里面存放不朽的经典著作,并且按年代先后编好次序 , 使小孩从初会看书时每年有一本与他水平相当的的书看。
四、论幼儿未来学校
根据自己的自由教育观,爱伦•凯提出了对未来幼儿学校的设想。
在未来的个性主义学校 , 应该有意识地予以培养幼儿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 使他们把独立自主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未来的幼儿学校应该崇尚自然。学校环以广阔的庭园 , 庭园有 花有草。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花草 , 并用花草装饰教室及自家窗台
,构成“窗边花园”。学生在美化校园的劳动中,审美情趣得以满足,自助能力得以提高。
未来学校应该是共通陶冶之学校。“共通”首先体现于学生构成的综合性。学生来自各阶级家庭,各阶级小孩互相交流 , 消除隔膜
, 加强友谊 , 互相取长补短 , 共同发展。通过相互交流与影响 , 来自上流社会的孩子 , 会获得热诚之品性;来自下层阶级 ,
会获得一般的教养。这种学校有教无类 , 在一切阶级之间就架起一座“自然的交通” 的桥梁。其次 , 男女共学也是“共通性”的体现。爱伦•凯认为 ,
男女共同作业和共同生活是自然秩序的常态 , 因而男女同校同学是符合人性的 , 是能够促进相互发展的。
未来幼儿学校应该是各尽其善、个性自由发展的学校。未来幼儿学校应该是适合孩子多方面兴趣,促进学生多面才能发展的学校。未来幼儿学校 ,
既基于现实主义,又基于理想主义;既有书籍训练孩子的心智,也有活动锻炼孩子的眼与手;既是锻炼具有实际才干者之场所 ,
同样也是锻炼理论家之场所。总之 , 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地去试验自己的力量 , 以求发展。未来学校用“苏格拉底法
”代替注入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价值 , 不在于当时获得多少知识 , 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对待问题,对待生活追求,引导学生自己发展自己的伦理
,教师是间接暗示的指导者。
未来幼儿学校对教师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必须能理解孩子。能理解儿童的欢乐与苦痛 ,
理解他们对游戏热诚,理解他们对未来的梦想与憧憬 , 能够与小孩同游玩、同生活、同学习。其次 , 师范毕业生需实习一年 ,
然后经评定是否正式聘任为教师。第三 , 教师要有独立的人格 , 对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 不可附和学生 ,也不可强迫学生同意自己的意见 ,
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 , 这样方可使学生的人格得以自由的发展。爱伦•凯还认为教师应有男有女,最好夫妻皆是教师 ,
同心同德、志同道合;教师服务时间应较少 , 休息时间应较长 , 应有丰富的薪金,这样教师就有继缕发展的可能 , 才能与时俱进。
爱伦•凯继承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并广泛汲取历史上自由主义思想家、著作家的思想精华 ,
同时从本国文化传统和当前周围人的教育活动中吸收经验教训 , 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主义幼儿教育思想。 她用充满激情的散文诗般笔触 ,
在辞旧迎新的世纪之交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呼声 , 尽管浪漫、稚气 , 但是 “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纪”, 成为新教育运动的最早呐喊声 ,
激动千家万户 , 启示一个世纪;不仅更新了人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 而且对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一个纪元开始 ,
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的世纪”这个命题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