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生了公认的国际政治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和里程碑式的作品,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基本建立。1939年,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出版了《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该书全面介绍和评价了国际政治学的形成历史,阐释了“权力”概念的构成及其在理论塑造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权力和道德”在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联系、国际法和国际协议的基础、国际争端的处理和“国际新秩序”等大量主题,系统地批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处于正统和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学派“乌托邦式国际主义”的观点。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出版了《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该书在批判理想主义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系统阐发了现实主义(Realism)的六项原则和权力政治的概念(Power Politics)。《国家间政治》这本书被认为是使国际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化的社会科学门类的关键作品,它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摩根索本人也被誉为是国际政治学的缔造者。
1955年,美国学者昆西·赖特出版的《国际关系研究》,是国际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形成的又一标志。它全面地阐述了国际政治学的形成、发展、内容和方法,阐述了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包括8个方面和16个分支学科。该书被誉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经典,是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入门书。
(2)学派辩论出现,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和成熟。国际政治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是学派辩论不断。以卡尔?多伊奇、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 School)是在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并逐步确立起在国际政治学界的主导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行为主义革命(Behavioral Revolution),在其影响下,国际政治学界也开始出现以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卡尔·多伊奇等人为代表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alists School),该学派强调要广泛借鉴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手段,在方法上实施行为革命,加强统计、定量分析,强调通过严格的经验证实程序来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国际政治理论实现定量化、系统化、精确化和科学化。国际政治学界由此开始了行为主义所强调的“科学方法”和现实主义学派所强调的传统的哲学历史分析方法之间的大论战。两派学者在对待国际政治的基本观点上没有大的分歧,但在研究方法上却谁也没有说服谁,各自坚持自己的研究思路,更多的学者则理性地将科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的长处结合起来。论战没有失败者,它促进了科学方法和传统方法的日益融合,推动国际政治研究在方法上不断迈向成熟和多元化,为后来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出现在方法论上奠定了基础。
注: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将国际政治作为一个综合体系加以分层次研究,改变了以往国际政治研究的笼统粗浅的特点;
(2)国际政治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国家,而扩大到国家集团、国家组织以及重要的决策者等多种行为体。尽管主权国家仍被作为行为主体加以研究;
(3)研究方法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它运用整体研究(范畴分析、内容分析、模式分析)、策略研究(决策分析、博弈分析)和定量研究(统计分析、数量分析、微机处理等)等科学方法,在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中掀起了一场所谓“行为主义革命”。
在国际政治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基性人物、代表性作品、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多元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以及若干学科共识的形成,使国际政治已经具备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所以,尽管在这一时期人们还有不少争论,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认为,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政治学已经受到彻底的反复检验,已经比较明确地形成了独立学科的主要轮廓。
第三阶段:国际政治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970年——20世纪80年代末)。
进入70年代以后,直至冷战结束这二十年时间,国际政治学进入科学发展的全面深入、拓展和多元化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