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战争,先后有五大洲的30个国家参战,7400万士兵投入战争;整个战争历时四年,死伤和失踪3500万人,双方军费总额达2700多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而且极大地冲击了近代史上长期形成的欧洲中心地位。同时,在大战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统治的世界体系中打开了一个大缺口。这一切,都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各国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世界向何处去?如何避免人类再遭世界战争的浩劫?如何实现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学。1919年,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英、美、法、意等国在巴黎和会上达成在大学开设国际关系专业的共识。同年,英国威尔士大学建立了西方第一个国际政治讲席。此后,其他英美大学纷纷效仿,国际政治课程和专业迅速成为大西洋西岸大学里最热门的课程之一。到20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主要国家,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1919年——1939年)。
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国际政治学形成独立学科,并以理想主义为代表。
一战的惨重损失与战后的和平维持,促使西方国家政府领导人,以及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大学者,加强了对战争与和平等重大国际政治现象的研究。1919年5月30日巴黎和会以后,美、英等国率先由政府或高等学校建立了各种研究机构。以美国为例,政府建立了对外关系委员会。自1919年到1926年的8年中,有40所著名大学相继建立了一批专门从事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专业、系所或有关机构。比如耶鲁大学的国际政治研究所、哈佛大学的国际与地区委员会等。一大批专业学者与教授产生了,大量专著陆续问世,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需要的学者队伍与学术研究成果两大条件均已具备。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际政治学主要受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t School)的思想支配,当时国际政治学者们大多将注意力放在研究如何以道德以及和国际联盟平的方式来消除战争,如何维护、推动国际联盟和其他国际组织,维护国际法的权威等主题上。鉴于一战的惨痛历史教训,人们更关注战后世界和平的保障与维持的研究。不少学者与政治家提出了杜绝世界战争的根源——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理想方案,其中典型的理论是,制定某些国际行为准则,迫使各国政府遵守;建立“超国家”的“世界政府”,来确保国际行为准则的履行与阻止少数国家的战争行为。由于受到国际联盟成立的影响,学者们偏重于研究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盟约,所以这一阶段又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组织阶段”。当时的主导研究方法主要是法律——制度和哲学、历史分析方法,国际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体系上还未成形。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届总统兼著名学者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919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说时提出了著名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十四点计划”,该计划是理想主义的集中体现,对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战后国际联盟的建立,是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理想主义理论的直接产物。事实证明,在随后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运动中,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说明了理想主义的破产。
第二阶段:国际政治学的确立阶段(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此前盛行的理想主义观点的彻底破产,人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国际政治的真谛。从这一阶段开始,国际政治学真正进入成熟阶段,完全确立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有三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