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危机是和平与战争之间的转折点。国际危机是指国际行为体的基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决策的情势。国际危机是一种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冲突各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好摊牌的各项物质与心理准备。一旦国家最高领导人做出了战争决策,国际危机就马上转化为国际战争,因此,国际危机是通向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梯。例如1998年3月,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轰炸,持续了几个月的科索沃危机最终转化为科索沃战争。反过来说,如果在一个阶段各方愿意并且能够达成妥协,危机就可以化解,战争就可以避免。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各自做出了妥协,一场可能的核大战最终得以避免。
一般性冲突是国际冲突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性冲突是指已有了实际行动,但可控性较大的冲突,包括前面列举过的经济制裁和外交制裁等。冲突的双方或各方一般都会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如果一般性冲突失去控制,也会转化为国际危机乃至引发国际战争。
语言象征性冲突属于最低层次的国际冲突。它一般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等象征性形式上,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传递外交文书、发表谈话声明、表明谈判立场等。语言象征性冲突不包括其他具体的冲突性行动,通常也不涉及不可调和的利益关系。一般可通过正常外交途径妥善解决。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
根据对冲突根源的不同理解,冲突理论家可以分为两大派别。
一是微观分析派,主要是一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学、博弈论和决策论者。他们从个人行为的角度去分析冲突何以发生,特别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探究冲突的根源。他们通常认为,人天生具有侵略性,加上社会环境中各种冲突的诱因,国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二是宏观分析派,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属于此派。他们主要是从国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探究冲突的根源。就国家内部而言,他们主要关注国家体制问题。几乎所有的国际冲突都有其内在根源,包括政治制度的不完善,经济鸿沟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加深等。就国家外部而言,他们主要是从国家之间的利益差异、制度的对立、均势的打破、体系自身的不稳定和经济差距的存在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对国际体系和利益冲突的分析。
肯尼思·沃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对关于冲突起源的三种基本概念进行了区分:
第一种概念是“人性与国际冲突”,根据这种基本概念,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第二种概念是“国家与国际冲突”,即从国家的内部结构中去寻找冲突的根源;
第三种概念是“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即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国际冲突的原因。任何对国际冲突根源的理论解释都是在这三种基本概念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基础上展开的。
1.人性与国际冲突
早期的学者往往从人性的角度来阐发冲突起源的第一种概念,他们通常认为,人类本性是邪恶的,恶的本性决定人类必然要发动战争。
除了这种“性恶论”以外,他们将冲突的根源还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类的求生本能,即生存竞争,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社会集团为了生存而彼此冲突;
第二,人类固有的占有欲,包括对物质的占有欲和对权力的占有欲,人们为了占有而采取强力,以强力实现占有而导致冲突;
第三.失意感,即人们由于未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或要求而发生冲突;
第四,错觉,即处于人的想象和意向,认为对方将伤害自己,可实际上对方并没有这样的意图;
第五,社会知识和经验,例如一个国家因为和另一个国家以前曾经发生过冲突,所以认定彼此之间的冲突在以后也不可避免,如先入为主地将某些国家视为敌国。
2.国家与国际冲突
主要是指国家的内部结构与国家间冲突的联系。由于国家的政治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内部因素不同,导致国家和国家之间容易产生冲突。
3.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里,缺乏健全的、真正有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法律体系,不存在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国际机构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某种国际结构,也缺乏强制性的力量和措施来保障国际规范和法律的执行。各国依据国家主权自行其是,各国之间彼此相互平等,完全独立,各自的利益要求也不相同,国家实力大小的权利原则仍然是建立国际秩序的基础。
无政府状态这一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导致了“安全困境”的产生,从而使得国际冲突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