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展开的,不同阶段的儿童以不同方式或结构来反映世界;而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一种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方式进行的,只有量上的变化,没有质上的区别。而现在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儿童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1.年龄阶段划分标准
如何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规律客观地划分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但它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所查阅的关于人生发展阶段划分依据的资料,可归为如下几类:
(1)单纯以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来划分
柏曼(L.Berman)以内分泌腺的发育优势为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①胸腺时期(幼年);②松果腺时期(童年);③性腺时期(青年)。
弗洛伊德(Freud)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①口唇期 (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前生殖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l岁);⑤青春期(11—20岁)。
施太伦(w.Stern)根据复演论的思想,把人类个体的发展等同于种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动物到原始人类阶段;②意识的学习期(从入学一13岁)是人类古老文化阶段;③青年成熟期(从14岁一18岁)是近代文化阶段。
以上这些划分由于都是单纯以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来划年龄划分的参考。
(2)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
皮亚杰以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①感知----运算阶段(0~1.5—2岁);②前运算阶段(1.5、2—6、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一14、15岁)。
精神分析学派的艾里克森(Erikson)将生物、文化和社会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来划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②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和怀疑 (1—3岁);③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3—5、6岁);④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6—12岁);⑤基本的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12—18岁);⑥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18—25岁);⑦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25—50岁);⑧基本的自我整合感对基本的绝望感(50岁到死亡)。
前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以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作为划分的标准:①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O~1岁);②摆弄实物活动(1—3岁);③游戏活动(3—7岁);④基础学习(7一11岁);⑤社会组织活动 (11—15岁);⑥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以上几种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相对早期的划分标准来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片面性,所以也只能作为了解儿童发展阶段的参考。
根据以上各种划分标准以及个体生理年龄的自然阶段,心理学界达成了下列一种发展阶段的共识:①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②乳儿期(1岁以内);③婴儿期(1—3岁);④幼儿期(3~6岁);⑤儿童期(6—11、12岁);⑥少年期(1l、12—14、15岁);⑦青年期 (14、15—17、18岁);⑧成年期(18岁以后)。如果配以我国的学制,则个体的发展阶段可分为:①前学前期(3岁以前,托儿所);②学前期(3—6、7岁,幼儿园);③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④学龄中期(1l、12—14、15岁,初中阶段);⑤学龄晚期 (14、15~17、18-岁,高中阶段)。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在各个不同时期,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但由于直到目前人类对这些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仍揭示得不充分、不完全,所以还不能真正客观地、科学地划分心理的发展阶段。
【第1页】【第2页】【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