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四章->第三节


  3.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婴儿为什么能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内,不经任何正式的训练而基本上掌握一种母语?他们是怎样获得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代心理语言学界提出的最尖锐复杂的几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四种关于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假说,这几种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对于人类个体来说,言语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的,还是主动创造的?婴儿的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1)强化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婴儿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7、8个月),是直接刺激物一直接反应;第二阶段(7—10、11个月),是词的刺激物一直接反应;第三阶段(12个月以后),是直接刺激物一词的反应;第四阶段(约1.5岁以后),是词的刺激物一词的反应。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强化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婴儿不可能通过强化来形成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系统,因为:①如果婴儿的每种言语活动都是通过强化的条件反射的方式来建立,那么婴儿进行条件反射的次数和婴儿所花的时间太大,而婴儿在三四年的短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获得言语;②婴儿最初所获得的语法结构与成人的不太一样,所以婴儿绝不可能是直接模仿了成人的言语;③成人在和婴儿“交谈”时,往往并不对婴儿的“错误言语”进行纠正,而总是顺着婴儿的“错误言语”来理解,有时甚至模仿婴儿的言语进行交谈,所以成人的言语也不能强化婴儿的言语。乔姆斯基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他指出了“强化说”的致命的弱点。但“强化说”也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核,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言语活动尤其是低级言语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词的发生发展。
  (2)转换生成说
  “转换生成说”又称先天语言能力说,是乔姆斯基(Chomsky,1959)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他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乔姆斯基的言语理论,有许多合理之处。首先,它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如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言语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其次,它也向人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的。但是乔姆斯基的这一理论也有令人不解的地方:第一,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并没得到明确的、证实;第二,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却忽视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的倾向。1970一1977年对新发现的13岁“人工野孩”进行的研究证实,错过了0—13、14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以后.人类个体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言语,却不能学会语法规则,也就是说人类个体不具备那种普遍的语法结构。这一发现使乔姆斯基不得不进一步补充他的理论,他提出: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才能被激活,否则就会失去效用,而这个关键期是青春期之前。这一论述说明乔姆斯基正在向语言形成的先天一后天相互作用理论靠近。
  (3)模仿说
  这是由阿尔波特(Allport,1924)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后来,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A.Bardura,1977)提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1975年,怀特赫斯(Whitehurse,1975)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和有所选择的。

第1页】【第2页】【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