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幼儿的游戏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五章->第三节


  一、游戏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儿童游戏现象作过这样一个正确的总结:“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确实,游戏对于幼儿就犹如生命一样重要。可以这么说,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同时,游戏也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的活动,是幼儿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活动方式。所以适应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和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游戏,会很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心理过渡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虽然,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喜欢游戏,但相对来说,幼儿阶段进行游戏的时间最长,儿童在幼儿园和家中的主要活动都是游戏。可以这样说,除了吃饭、喝水和睡觉等必要的生理活动外,他们的时间全部都用于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幼儿为什么如此喜欢游戏呢?游戏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游戏的种类又有哪些呢?对于这些问题,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有不同的论述、不同的见解,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1.传统的游戏理论
  (1)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S.Hall)在20世纪初提出了复演说。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而游戏则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物、制造工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有相似之处。霍尔还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儿童玩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盖房子的活动等。
  (2)精力过剩说
  “精力过剩说”是由德国的思想家席勒(J.C.F.Schiller)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提出来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泄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成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愈多。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基本上都用于维持它们的生命了,剩余的精力较少,所以相对于高级动物来说,低级动物没有游戏或少有游戏。
  (3)机能快乐说
  “机能快乐说”是由彪勒提出来的。彪勒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

第1页】【第2页】【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