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谢应宽 《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年2 月第21 卷第1 期
[2] 尖措吉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第18卷第1期
[3] 陈虎强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研究 1998 年第6 期
[4] 袁红梅 《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看良好亲子关系模式的创立》 理论建设 2004.9
[5] 孙晓敏 张厚粲 《二十一世纪一百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Ⅰ)》 心理科学 2003年第26卷第2期
[6] 孙晓敏 张厚粲 《二十一世纪一百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Ⅱ)》 心理科学 2003年第26卷第3期
[7] 国智丹 《分歧中的互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5 年第25 卷第3 期
[8] 车文博教授谈弗洛伊德的性理论 《弗洛伊德:冲进人类文明花园的一头野猪?》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5月
[9] 陈立峰《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思想浅析》济宁师专学报 1999年2月第20卷第1期
[10] 林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2 期
[11] 龙燕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科教文汇 2006 ·1
[12] 王光荣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5月 第31卷第3期
[13] 宋广文 王云强 《关于弗洛伊德与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的比较分析》心理学探新 2001 年第21 卷第4 期
[14] 高峰强 《华生心理学特点探析》 心理学探新 1999年第19卷第3期
[15] 唐卫海 杨孟萍 《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天津师大学报 1996年第5期
[16] 高中春 《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 心理科学 2000年第23卷第1期
[17] 张卫 林崇德 《论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4 期
[18] 张卫 林崇德 《论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4 期
[19] 于述民 《论华生心理学的地位与贡献》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 期
[20] 林菁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幼教论坛
[21] 蒋京川 《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及其思考》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3):366~371
[22] 卢勤 《是继承,还是反叛———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观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11 月
[23] 伍麟 车文博 《斯金纳激进行为主义的一个理论特色及其反思》心理学探新 2001 年第4 期
[24] 张建卫刘玉新 《维果茨基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之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5 期
[25] 王光荣 《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述评》心理学探新 2002 年第4 期
[26] 麻彦坤 叶浩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代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年第2期
[27] 郭金山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227~234
[28] 麻彦坤 《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年11 月第29 卷第6 期
[29] 谢伟易旦 《新行为主义视域下的教学探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比较教育研究 2005年第三期下半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