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六章<<第一节 传统心理物理法 | ||
2.差别阈限的测定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要有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每次反复调整比较刺激,直到他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时为止。每次比较刺激按渐增和渐减两个系列进行调整,找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值来。反复实验,找出不肯定间距。有两种计算方法: (1)对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主观相等点(PSE,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这个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用符号AEM表示: AEM = ∑∣X- PSE∣/N (2)对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之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用符号AEst表示: AEst = ∑∣X- St∣/N 3.误差的控制 平均差误法实验中常常出现动作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等系统误差。例如,在实验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平衡标准刺激的方位次数和被试调节的起始点。 (三)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又叫次数法、正误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恒定刺激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对每个刺激觉察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 恒定刺激法具有如下:(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2)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固定值;(3)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4)恒定刺激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5)恒定刺激法所用的刺激数目少,刺激是随机呈现的,因此可以避免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1.绝对阈限的测定 (1)确定自变量 恒定刺激法的自变量也是刺激强度,在强度变化系列中选择5~7个强度恒定的刺激。首先确定刺激的范围,即根据研究经验和预先测试找到从经常感觉不到(感觉到的概率小于5%)至经常感觉得到(感觉到的概率大于95%)的刺激强度范围。之后根据范围的宽度确定5~7个等距刺激点。刺激的呈现是随机的,各种强度的刺激的呈现次数要相等。 (2)确定反应变量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时,每呈现一次刺激都要求被试报告是否感觉到,即报告“有”或“无”,根据报告的次数求出各自的百分数,以此计算阈限。 恒定刺激法和极限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上无大差异,两者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阈限值的计算上。 (3)阈限的计算 利用恒定刺激法计算被试的绝对感觉阈限的方法中较为简明和较为常用的是S-P作图法或直线内插法。 根据阈限的操作定义,两点阈应为50%的次数被感觉到的刺激大小,但是在表6-4中,并没有一个刺激是恰好50%次被感觉到的。为了求出这个值,最常用的方法是直线内插法(Linear interpolation),即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再从纵轴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绝对阈限。 利用直线内插法的公式也可求出绝对阈限,内插法公式如下: DL = S1 +(S2 - S1)(50% - P1)/(P2 - P1) DL为绝对阈限;P1为感觉到刺激的次数稍小于50%的百分数,与其相应的刺激强 度为S1;P2为感觉到刺激的次数稍大于50%的百分数,与其相应的刺激强度为S2。 S-P作图法和直线内插法在原理上是一致的,但这两种方法容易受到取样误差的影响。拟合刺激反应曲线的方法有很多,如平均Z分数法和最小二乘法。 2.差别阈限的测定 在采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要确定一个标准刺激和若干个比较刺激,被试对呈现的刺激进行比较。 差别阈限的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内插法或作图法,分别求出被试的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内插法公式同上。下面以重量的差别阈限测定为例进行说明。 |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