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十二章 教学组织形式      
[返回章节目录]

[12-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把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班级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这与个别教学大不相同。个别教学时,也可能面向一群学生,但不是固定的班级,学生彼此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
    2.把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课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单元。首先将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各部分内容分量不大,彼此间相互承接,又具一定的完整性。这每一小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课”,教学通常就是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在教室、实验室进行,场所是固定的。课堂中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但学生的座次安排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可采用秧田式、圆桌式、马蹄式、会议式。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1.凯洛夫的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凯洛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
    (1)课的概念
    课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它有一定的内容、任务、结构和要求,还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2)课的类型
    凯洛夫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以此为基础,他将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又称混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通常的分类及名称有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课、检查知识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单元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任务。这种划分主要依据教学单元过程教学阶段的任务,还可以根据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划分为观察课、讲授课、问答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实验课、参观见习课、实习课、欣赏课、自学辅导课和综合课(几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等。
    (3)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反映的是教学单元课的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必要的教学组织工作。不同类型的课的教学阶段任务和内容的特点不同,其结构也因之有相应的变化。综合课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的任务,它包含了课的全部基本成分,即组织上课,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检查、复习,为接受新知识做准备;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新教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单一课主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某一阶段的任务,这类课的结构因其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
    传授知识课的结构为:①组织上课;②检查复习;③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要求;④讲授新教材;⑤明确内容要点,检查巩固所学的知识。
巩固知识课的结构为:①组织上课;②提出上课目的;③进行复习或巩固;④教师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培养技能课的结构为:①组织上课;②提出上课的目的、要求;③复习对培养技能有关的内容,教师示范;④学生进行练习或操作;⑤总结、布置作业。
    检查知识课的结构为:①组织上课;②提出上课目的;③说明测验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④测验;⑤当堂或专用一节课的作测验分析。
    (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中,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三、四十个学生,这与个别教学相比,教学效率取得了惊人的提高。这样,在教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扩大教学规模。在国家还不能承担太多教育经费,而又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条件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个人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要想在全体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有一种能全面展示教师主导作用的机会。班级授课制恰恰是能反映这种要求的一种教学组织的形式。它可以为教师高效地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经所有班级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学生。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但不是什么样的“班”都具有教育作用的。这一班必须能称得上是一个班集体。马卡连柯认为,作为一个集体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集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在追求这个共同目标中才能把集体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伟大力量。
    第二,集体的建立与巩固必须以组织性和纪律性作为根本条件之一。在集体中,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目的和利益。
    第三,具有一定的组织制度的管理机构,它有权代表集体,并行使各种职责。
    第四,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只有处在能称得上是班集体的班级,才能受到集体的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个性,才能顺利完成必要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班级授课制是按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编制统一课本,实行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教学。大部分科目都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排列的,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完善,使教学活动日益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水平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其心理水平、自觉程度和认识水平相近,因此便于教学管理。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教材,按照同一进度上课,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大体一致的,因此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班级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教学就无法真正地进行下去。但班级授课制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教师的课堂的设计、组织和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什么时侯学习,学习什么,以什么样的速度学习,这些都由教师来安排。这样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班级授课制更适合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这种学习往往重接授、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探索机会和实践机会少得可怜,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更多地拘泥于成见而缺乏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书本而不发展自己的判断,更多地计较着记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忽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严重地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毋庸置疑,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高于生活的知识能更好地指导生活。而当知识被程序化、固定化和分化之后,知识就离生活越来越远了,开始出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某个具体时间进行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为了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而详实的规定。施教者想加入新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它涉及到的不仅是一个加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压缩己有教学内容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它可能动摇已有课程的某些假设。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准备了统一的教学进程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统一的课程内容。这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评价,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