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界定      
[返回章节目录]

[学习引导]
本章简介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理论在总体上作以介绍,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功能、研究意义。结合实际评述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阐明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实施。课堂管理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时间管理、课堂氛围、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等方面阐述加强课堂管理的有关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它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改造班级授课制的阶段。
    (1)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所谓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它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学效率不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只能适合当时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又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它也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
    (2)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资本工主义商业的发展,对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求改变个别化教学。17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的学校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最早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由于这种教学组织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因而逐渐为各国采用。
    (3)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和局限性日益积结。19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欧美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如,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文纳卡特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开放课堂。

    3、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一般是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复习、预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学习,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老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现场教学。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4)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4、课堂管理策略。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加强课堂时间管理。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2)优化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要优化课堂气氛,应注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注重情感投资;及时挽救不良教学气氛。
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3)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国内外学者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分类。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通过知识结构图,您可以全面了解本章重点,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安排学习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