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十二章 教学组织形式      
[返回章节目录]

 [12-2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缩小班级规模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这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
    (三)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画图)。目前,这样封闭的排列形式得到了改进,出现了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型、圆型;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此外,还可以根据特殊的需要设计座位排列方式,如弧型、辩论型。
    (四)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欧美等国在继承早期个别教学的优点的基础上,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1]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现代个别化教学虽然使教师和学生结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但并不是纯粹的个别教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有集体活动的成分(如小组讨论或汇报等),并间接地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