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十二章 教学组织形式 [返回章节目录]

[12-3 课堂管理策略]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常被比作“组织人格”。正像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人格一样,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氛。
(一)课堂气氛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祥和的景象。
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调控;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对抗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兴奋过度,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注意指向无关对象,教师无法正常上课,时常被学生打断或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基本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
(二)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
1.教师必须具备较高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教师要学识渊博,能钻研教材,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能弄清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采取优化的形式和方法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一听就懂,这是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有效控制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
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投入,师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眼前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激励;要注意提供与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信息,以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应启人心智,教学过程中应伴有给予学生学习责任感、义务感、求知欲等方面的教育。
3.注重情感投资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绪色彩的活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始终保持与学生有情感投入。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基本条件。
4.及时挽救不良教学气氛
一是注重发现学生缺点,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窥视学生心态的重要渠道。然后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随机地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其心态恢复到优化状态。二是教师了解自身的弱点,从中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教学气氛的创设,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新的基础上找到和学生的相通点。
(三)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指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老师的评价采取抵抗的态度。但是,教师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则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老师的行为。相反,老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价值的问题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师。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