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十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      
[返回章节目录]

[15-1课程评价的一般理论]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课程评价改革在发展上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这对于我国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就是指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问题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方式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上的解答,同时,这种评价还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出的努力,也将成为评价的内容。
    (二)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
    20世纪初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背景的现代课程评价,较崇尚量化的评价。然而,由于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单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不仅无法保证其客观性,而且易丢失教育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借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和批判,70年代起相继出现了回应性评价(responsive evaluation)、解释性评价(illuminative evaluation)、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educational connoisseurship and educatilnal criticism)等质性评价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评定范式,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也不排斥量化评价,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教育现象,把它统整于自身,在某些评价内容或情境中仍然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这种趋势也同样反映在课程评价中,当前,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评价中的那些测验条目与问题,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无法适应真实的生活。而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价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解释能力、领悟能力及创造能力,这已成为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传统评价往往只重视学生所提供的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屏弃于评价的范围之外,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限制了学生对思维过程的深刻体验,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新的课程评价,要求评价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