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四章 课程设计      
[返回章节目录]

[4-5 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与未来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课程设计的简要回顾(4-5-1)
    1949年以后,我国的中小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套课程发展的基本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十分庞大。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基本普及了六年的小学教育,并正在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努力。据教育部统计公报,1998年全国共有小学生一亿三千九百多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98%,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0.5%。初中在校生为五千四百多万,初中阶段入学率为87.3%。中小学的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工程。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中小学课程建设形成了设计、实施和改革的体系。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课程,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90年代后,开始在少数地方自行设计课程(如上海和浙江)。但绝大多数地方的中小学仍然是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制,基本上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形成过程大体是根据某种需要(政治的、社会的、教育发展上的),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求,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写出初稿,然后以书面或座谈会的形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在一定范围内对教材进行试验(有些没有试验阶段),再根据试验的情况进行修订,最后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国推行。虽然这些年来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尝试。但是从总体上仍然是以集中统一的课程模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