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返回章节目录]

[5-1 课程标准的一般理论]
教学大纲的弊端(5-1-4-1)
是否完满地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超纲是以往教师关注的问题。由此看出,教师教学是极度忠实于教学大纲的。教师围绕教学大纲教,评价部门围绕教学大纲考,学生必然围绕教学大纲学。大纲本身在规定上存在问题,也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大纲中教学目的的阐述以掌握知识为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教学也以知识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束缚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大纲的使用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到教学大纲虽然便于教师的直接学习和运用,但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大纲中教学内容的规定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教师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敢遗漏知识点,也不敢将教学过于生活化。因而,过去的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若干个课堂都是一副面孔。
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大纲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都规定的极为细致,更难以为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各地区差异极端显著,这种规定过多、过死的教学大纲不利于一纲多本的实现,无法适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的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的最高要求,教材编制不能突破这一限制,否则会被视为超纲而无法在教材审查中通过。
在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中,为给一纲多本创造足够的空间,许多大纲的写法不再是章节目录式,也有的大纲不再规定细致的课时分配计划,有的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也不作硬性的规定了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怎样才能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由于教学以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为主要目的,评价也就以考试为单一的测试方法。学生为了拿高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自己的创造性日益减少,身心负担却逐步加重。
我们尽管对教学大纲做了改革,但还是存在规定的太细、太死、弹性不够,变化余地小的问题,使各套教材的个性与特色难以充分发挥,创新稍微多一些就有偏离大纲的危险,尽管各套教材雷同的现象很严重。这同时也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方案中应该规定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