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返回章节目录]

[5-3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5-3-1)
    课程内容有三种不同的取向:⑴课程内容即教材;⑵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⑶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即教材
    在传统上,人们历来把课程内容理解为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知识的呈现方式则采用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也许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知识的传递理所当然要以教材为依据。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有据可依。然而,把课程定义为教材,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课程内容看作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这意味着学科专家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这样理解课程内容,在实践中会体现以下几个特点: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课程使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而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材料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事物”。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反思。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课程工作者看到了这一点并试图作出相应的反映。在课程编制上运用活动分析法。例如,博比特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他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课程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其特点是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生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往往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无法看到学生是如何同化课程内容的容易使人只注意表面上的热烈,而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从而偏离学习的本质。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泰勒在课程原理中使用“学习经验”这个术语,目的是为了区别那些把课程内容等同于教材或学习活动的观点。在他看来,学习经验既不等同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将课程看作知识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即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却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这种取向的一般特点是,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课程内容视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必然会突破外部施加给学生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着支配作用,它们是受学生控制的,而不是由学科专家支配的。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然而,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增加了课程编制研究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