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返回章节目录]

[5-3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5-3-3)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提出三个基本准则,它们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开展;整合性是指各种课程内容之间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学记》中“不陵节而施”、“先其易者,后其节者”,就是强调按系列组织课程内容。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的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的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他们认为要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对他们生、具有重要意义,就必须摆脱传统学科的形式和结构。所以他们主张用一些所谓的“大观念”、“广义概念”和“探究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校外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实际上,他们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在课程史上,“传统教育”主张根据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也就是说,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逻辑的分段的顺序上,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排列。“新教育”则强调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直线式与螺旋式
在课程史上,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成了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形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相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直线式和螺旋式都有其利弊。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另外,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逻辑思维;后者要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直线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注重构成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它只是接受确切的和清楚的内容;直觉思维是要在理解细节之前先掌握实质,它考虑到整个形式,它是以隐喻方式运演的,它能作出创造性的跳跃。以往的课程组织过于重视逻辑思维的方式,值得研究者加以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