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返回章节目录]

[学习引导]
本章简介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社活动,自从学校诞生以来,教育的目标一直或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与影响着课程的编制、教学的过程。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体统研究是同课程理论科学化同时产生的,目前,由于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不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类型也不一样。
1、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概述
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计。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它与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它以科目的形式体现出来,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它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预期的教育价值。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四种功能1: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第四,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的、生成性取向的、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其中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影响最大,使用得最广泛。
2、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简单地说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但这一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功能表现为: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本章还介绍了有关行为取向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论,即: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克拉斯沃尔(D.Krathwohl)与布卢姆合作对教学目标的“情感领域”进行分类,他把“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若干层次。负责“动作领域”分类的是哈罗(A.Harrow)和辛普森(E.J.Simpson)。这一领域着重于肌体技能的行为。常见于书法、演讲、体育、技术等学科。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分为几个步骤:目标分解,是教学目标设计者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再认过程。通过分解,宏观、抽象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使师生能在全局上把握学习内容;任务分析,目标分解后,就要进行任务分析,所谓任务分析就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必备的从属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 确定起点即确定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是学习者的特征与课程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目标表述最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表述之后,要对目标类别化、层次化。即把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目标和认知的层次一一对应起来,以确定目标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预期教学将要达到的水平。
3、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20世纪70年代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斯坦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一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引导”。生成性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在实际中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之间能够相互补充。生成性目标不是取消教育活动的目标,它也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因此斯坦豪斯本人也认为在实际中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之间能够相互妥协。
4、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 objectives)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遭遇中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艾斯纳区分了教育的两种目的,一个是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另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反应。表现性目标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9月新课程在实验区启动实施。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课程改革为中国21世纪教育立下了第一块界碑,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课程蕴育着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我党的教育方针一向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指针。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