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九章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返回章节目录]

[9-2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地方课程的基本特征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主管。其职责在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确定本省执行的课程计划和必修科目课程际准;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改革方案,报国家教育部审批;审批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选修课教材、乡土教材;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编教材(包括经批准编写的、在相应行政辖区内使用的教材);指导市(地)、县(市、区)教委选用教材;指导、检查各地课程管理工作;确定中考实施办法,指导考试工作;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看,地方课程具有以下区别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地方课程的地域性特征
地方课程要体现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同时考虑特定的课程资源,因而,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设计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
地方课程的针对性特征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地方课程设计应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早在一百年前,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乡土历史探讨、社区经济研究等课程。
这些课程在目标上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外,另一重要的目标就是针对时代发展的需要,密切学生与社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本世纪60~70年代,我国各县市中小学课程结构中,曾经设计过地方课程,如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等地方课程,编订了适合不同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材。这些课程满足了不同时代的需要,在课程目标上具有一定针对性。
地方课程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要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联系,必须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以专题等各种形式设计反映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现实的课程内容,体现地方特色,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应具有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和综合的形式组织内容。如果地方课程仍然是以学科的形式来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我认为是有损于地方课程的价值的。我国有些地方把计算机、英语、礼仪作为地方课程来开发和设计,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地方课程根本不能反映地方特色,课程内容不能体现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特征,而且这些课程逐步成为我国各个地方中小学共同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应以社区或地方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为依据加以系统设计。
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地方课程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 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社区现实问题,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