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成为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小学数学课程的选择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应当选择那些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最基础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学科内容。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程应当选择那些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这既是数学课程目标所决定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接触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面向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基本的整数、小数、分数及其基本的四则运算,空间与图形最基本的内容,概率统计最简单的知识和方法。而繁难的四则运算,步骤繁多的应用题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就应该考虑对这部分内容有所取舍。 小学阶段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打好基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衔接。新的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统一设计、通盘考虑,在内容的衔接上比以往处理得更好。如数与代数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不同学段逐步加深和扩展。空间与图形的几个方面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内容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这有利于中小学数学内容的衔接。不同学段有各自的特点和难度,同时也应将不同学段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有不同的特点,课程内容选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也应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的教材内容,既不能偏难,又不能太易,保证所选择的内容学生能够接受,又要使教材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数学又是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应儿童的思维特点,又要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选择的内容不能超过儿童的智力水平,必须是儿童智力范围内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如抽象的几何论证、抽象的代数公式和一些推导过程学生就很难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具体的几何图形就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教材内容又不能一味去迁就学生的能力,而应有一定的难度,为创造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条件,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把教材内容的可接受性和有利于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好的教材内容。如,下面的问题学生可以经过思考完成。 例1 完成序列,并说明理由:0.5,1.5,4.5,____.
 例2 数一数,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例3 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