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一章>>第三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三节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约公元前540-480年)出生于爱菲斯的贵族家庭,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爱菲斯。第一节提到的米利都学派所在的城邦米利都,与赫拉克利特所在的城邦爱菲斯,都是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在伊奥尼亚地区建立的重要商业与政治中心。因此,尽管这两地的哲学家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联系,但后人也把米利都学派和独立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合称为伊奥尼亚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学派。爱菲斯城邦位于米利都的北面,在公元前6世纪时一直收到吕底亚王国势力的影响,后来又遭到波斯人势力的入侵。爱菲斯在米利都被波斯人毁灭时幸免于难,于是它代替了米利都而成为小亚细亚最大的城邦。
赫拉克利特
泰勒斯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活动主要时间是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五世纪初最初的二十年间,在毕达哥拉斯之后。作为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他生性孤傲,喜欢离群索居,蔑视从古至今的贤者们,厌恶当时的城邦制度,对普通民众更是抱有偏见。在他看来,多数人是坏的,只有少数人是好的。他咒骂爱菲斯人,说不如把城邦交给孩子们管理,还说:“一个人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人。” 传说他曾经拒绝接受城邦民众所通过的法律,还主动把王位让给其兄弟,自己则隐居山间,在六十岁时病逝。黑格尔认为从他开始,哲学家才真正从公共事务中分离出来,如希腊“七贤”中的泰勒斯是政治家,毕达哥拉斯也建立了一个政治团体,只有赫拉克利特是真正完全献身于哲学,并一辈子都生活在孤寂之中。也因为他是名门之后,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接触和理解从古至今的各种思想文化,能更敏锐地观察和思考时代的变革。他著有《论自然》,至今还有一百几十条残篇留存。从这些仅存的残篇中,可以看到他喜欢在一种感性图画式的形象里,或是善于用谜一样的箴言或是神谕一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充斥着各种双关、暗示、暗喻的手法,很有先知大家的风范。所以他在当时就被人誉为“晦涩的哲学家”,也有人说他是有意将文章写得深奥难懂,这样才不会被普通民众所轻视。他的著作分为“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个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自然观、伦理观和宇宙观。
    他出生的时代恰逢古希腊早期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当时所有希腊人民反对波斯人入侵的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也是希腊世界向古典时代转变的决定性关头。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公元前494年时,雅各斯城邦爆发了希腊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奴隶起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甚至一度建立了政权。但同时在平民集团内部,贵族奴隶主和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却逐渐白热化,许多城邦还推翻了贵族奴隶主的统治,建立了代表平民利益的僭主政治或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对于这样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赫拉克利特也曾这样表述过,“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同时,他还积极地维护社会的法律制度,他说“扑灭放肆急于扑灭火灾”,“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垣而战斗一样。”
    赫拉克利特在哲学上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且更加系统地发扬了自发辩证法思想,他被列宁称为欧洲哲学思想史上“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1.火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也把寻找万物的本原看作是自己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这段话中的本原有两层意义,一是火的活动状态,即火的燃烧或是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它决定着火的活动分寸,并且在所有的事物中保持自身的统一。这种本原观比米利都派学派的思想更复杂,因为它不是把世界的本原简单地归为某一个特定的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变化与永恒之中把握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初始状态是火,火转化出万物,万物又能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和万物之间的转化可以看做是火的运动,火转化出万物的过程是火的熄灭,万物又转化为火的过程是火的燃烧。并且火的运动不是随意的,它受一定规律的支配而消长升沉、周而复始地变化。
    他认为,火是唯一的、能动的。虽然火没有固定的形体,但它却是最生动活跃的。塔急剧地变化着,没有一个固定的界限。赫拉克利特还描述了以火为基础的宇宙的变化过程:火浓缩后变为气,气浓缩后变为水,水浓缩后变为土,土溶解后变为水,水蒸发后变为气,气最后又回到了火。从火变换出四种元素,又从四种元素产生出世界万物。他说:“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 虽然火转化为万物,例如气、水、土的形态,此时火的形态已经熄灭,但火的本性却是不变的,它仍控制着气、水、土之间的转化,反之亦然。因此,气、水、土之间的转化其实都是火的运动,都受着火生成万物这一同一原则的支配。他还认为世界的变化有一个周期,或称做“大年”,由一万零八百年组成,只要时间一到,整个宇宙就会都被火所烧毁,“万物又都变成了火。”
    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万物的本原”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最终归宿,而内在的本原则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和秩序,它规定了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速度,决定着火与万物之间的转化;第二,外在的本原是可以变化的,而内在的本原则是永恒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形态的事物中都起到支配作用。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