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谟克利特
1.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
随着自然哲学的逐步发展,原子论学派出现。原子论者继承了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摒弃了他们关于把世界本原归于某种特定感性物质的具体主张。原子论者也吸收了南意大利哲学想要通过抽象概括来寻找非感性的、统一稳定的本原的思想,但却摒弃了他们绝对对立的倾向,最终创造了原子论学说。原子论是早期自然哲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成果,是古希腊最为完备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来的哲学史家都对原子论给予了很高的历史评价,从唯物主义发展史来看,原子论第一次给作为一切现象的基础的质料以相当清楚的概念。 温德尔班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从个别知识引向哲学形而上学的只有三个人,即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当代欧洲的研究者也对他评价极高,基尔克说:“在很多方面,原子论是柏拉图以前希腊哲学成就之冠。”
原子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它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奴隶制城邦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原子论学派活动的中心地区是在希腊北方新兴的工商业城邦阿布德拉。由于当时雅典和斯巴达城邦都忙于与波斯的战争,因此处在边远地方的阿布德拉就迅速发展繁荣起来。阿布德拉在当时应该是工商业奴隶主所领导的城邦,因为德谟克利特说:“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上,以使国家能治理得很好。不应该让争吵过度以致失去公道,也不应该让暴力损害公共的善。因为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庇护所,其中有着一切。”“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样。” 从原子论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的这些言论以及原子论哲学推崇的关于个体能动性的倾向,也反映了当时城邦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正在向繁荣的奴隶主民主政治靠近。
 |
雅典卫城遗址 |
最早的原子论创立者是留基波,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原子论最基本的思想体系在留基波那里已经形成。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为原子论做了直接的理论准备,而德谟克利特则是原子论的真正完成者。
2.原子论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公元前460-370年)是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是古代哲学繁荣的标志之一。他出生于色雷斯的殖民地阿伯德拉,是留基波的学生。他是一个富商,却执着追求科学和智慧,为此他曾去雅典、埃及、巴比伦、波斯及埃塞俄比亚等地方旅行,耗费了他的全部家产,以至于他不得不在公众中宣读他的著作来求得市民宽恕他
“破坏祖产”的过错,但他主要的哲学科学研究都是在阿布德拉完成的。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之中,他的作品应该是最多的,他可以称作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按照拉尔修所记录的,他的作品分为了物理学、伦理学、数学、天文学和技艺学五大类,共13种60篇之多。他的学说涉及哲学、逻辑学、修辞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艺术等各类知识部门。他在物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大宇宙系统》、《小宇宙系统》、《宇宙图像》、《论行星》,但他的所有作品如今均已失传了。后人只能从其他作者的转述或是一些仅存的残篇之中寻找他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记载,“留基波和他的伙伴德谟克利特说,充满和虚空是根本元素。” 这里所说的充满和虚空其实就是原子和虚空,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表示的是存在的最小的微粒,因此德谟克利特就是要表示作为万物本原的物质微粒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他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能再分割的物质实体,每个原子都是绝对充实、没有任何空隙的,也是无法进入的。原子在时间上是永恒存在的,在数量上则是无限的。原子虽然在形状、位置、和排列次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原子的体积太小,所以不能为肉眼所见。原子的形态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而“虚空”则相反,它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虚空和原子正好相反,原子是一种实体,而虚空则是无实体的空,原子有形体,而虚空则无形体。但德谟克利特强调说虚空其实也是一种存在,它的存在性不会比原子少。虚空能够把无限多的绝对充实的原子给分开,为原子的活动提供空间和场所,否则原子是无法运动的。德谟克利特赋予了虚空以物理的属性,把它看作是另外一种存在的方式,即存在的中介和条件。这样一来,虚空的存在就和原子的运动联系了起来,和原子一起成为了构成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的原因,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原因而凭空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具有必然性的,这就是原子的涡旋运动。这种涡旋运动是世界万物的成因,是必须遵守的大自然严格的必然性。“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涡旋运动既然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这在他就被成为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的这种必然性思想其实是继承了阿那克西曼德的“命运”思想和赫拉克利特“逻各斯”的必然性、规律性的思想。他还进一步将这种必然性具体化,发展为一种因果规律。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其实就是一种原因和结果的必然联系。他对因果性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之后,发现事物之间的确存在因果关系,他说:“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 由此可知他非常重视对事物因果性的研究,这样的思想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有利于打击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目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