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性知觉具有约定的性质。他举例说:“颜色是约定的,甜是约定的,苦是约定的,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肯定认识的形成是由外在物体的影像作用在人的感官上的结果。他的约定论认为,人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别人觉得苦的东西,自己可能觉得甜;别人觉得酸的东西,自己可能觉得涩。这些不同感觉是由人的不同感官的不同状况决定的。而那些相同的感觉则是由人们共同的约定决定的。这种“约定论”对后来的伽利略和洛克等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德谟克利特的约定论表明他看到了人的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的一面,但他还不能够正确地理解主观性与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4.德谟克利特的伦理学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学也来自于他原子论为基础的世界观。他在认识论中提出构成理性的原子是圆滑且精致的,而构成感性的原子则是粗糙且黯淡的,两种不同的原子形成了两种认识,也形成了两种幸福和快乐。这种幸福和快乐及其思想其实就是德谟克利特伦理学的中心内容。
德谟克利特认为必要的物质享受是合理的,他说:“人的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他认为必须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根据。但他也认为幸福和快乐并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那些没有约束的物质欲望是粗糙且黯淡的原子刺激的结果,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所以人们应当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他说:“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更加强。应当拒绝一切无益的享乐。” 其次,人们应该让自己的心灵安定和宁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灵魂的安宁,……,由于这种安宁,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扰。” 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所获得的只是低级、短暂、虚假的幸福和快乐。人生的目的应当是追求精神的幸福。因此,德谟克利特关于幸福的观点是一种合理的幸福主义,是一种有节制的基础上的快乐主义,而不是庸俗的享乐主义。再次,人们应该追求智慧,因为智慧能消除灵魂的烦恼,让人善于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不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不嫉妒那些幸运的人,要和那些不幸的人相比才能知足长乐。要纯化灵魂、得到幸福,就要做正义、合法的事,广结善缘,追求神圣的智慧的东西。
德谟克利特还给世人留下了许多道德箴言,涉及到道德学说的各个方面,包括良心、生死、道德教育、反省等问题。例如他谈及道德和经济条件的关系:“一切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才是朋友。” 谈及道德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在现行的宪章制度中,没有任何方法能使官吏避免不义,即使他们是完全廉直的人。”智慧和道德的关系:“从智慧中引出这三种德性:很好地思考、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有很多人,并没有学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言辞是行动的影子。”“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共同的贫穷比每个人孤立地受穷更难堪,因为这样就什么救助的希望都没有了。”
德谟克利特的这些道德言论,反映了在城邦奴隶制繁荣时期,古希腊人对智慧和优良品德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和社会中等阶级温和谨慎的道德要求。他在政治上拥护民主制,反对专制制度,主张用法律治理国家,反对争吵、暴力和战争。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对后来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学派都有一定的影响。
5.德谟克利特的无神论
德谟克利特利用他认识论中的影响论的说法,认为宇宙间充满了“巨大而超乎寻常的”影像,神只是一些巨大原子群的流射物。所以他把神的存在看作是原子的运动和原子结合分离的产物。除了原子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神也不会永恒存在。他说:“这些幽灵是巨大而且超乎寻常的,他们能抵抗死亡很久,但并非不死,……并没有一个享有不死的本性的神。” 这样一来,他把神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自然事物,就表明了他的无神论思想。他还说:“星星是石头构成的。”“太阳是白热的铁或一块燃烧着的石头。”“银河是无数很小而相连的星星所发的光的焦点,这些星星因为紧紧挤在一堆而彼此照耀着。” 可以看出,他反对用宙斯、阿波罗等主演的希腊神话故事来说明天体。他的这种无神论思想为后来的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的反神学思想都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