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一章>>第四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德谟克利特通过自己的原子论观点,向世人勾画了世界万物生成的过程。首先,是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做无规则的运动,随着原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同类的原子逐渐结合在一起,而不同类的原子则被排斥在一旁。随着这样的组合和排斥,开始出现轻重不同的联合体。于是重的联合体逐渐下沉,并聚集在中间,轻的联合体则逐渐上升,并向四周扩散。在这个过程中,火、土、水、气都慢慢产生了,并且由这四种元素又组成了各种不同的物体。有的物体因为自身的燃烧而变为星辰,各自有独立的运动轨道,并且组成了一个天体的涡旋运动的大系统。德谟克利特所描述的宇宙空间是有中心的,中心就像一个引力巨大的原子核,外面的物体和原子核的距离越大,其引力就越小,运动速度就越慢,浓度也越稀薄。他们还认为,因为宇宙的空间是无限大的,所以原子的涡旋运动也是无限的,于是可能会产生出许多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立的中心区域,并且都是球形的。各个世界大小不同,有的正在生成,有的正在灭亡,有的没有任何动植物。 接着,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从湿润的泥土中产生的。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不同,因为人是有精神和灵魂的,他说:“灵魂和理性是同一样东西。灵魂是由最根本的、不可分的物体形成的,它由于它的精致和它的形状,是能动的。” 所以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其实就是人身上理性的部分。灵魂也是由原子所组成,但灵魂的原子和其他的原子是不同的,它如同火一般地活跃、精致,是能动的物质颗粒。当人的身体产生时,人的灵魂也随之产生了,二者结合后就一直和人的生命共存亡。他也将灵魂称为气,认为有了气就会有灵魂,如果生命断了气,那么灵魂就不存在了。灵魂和躯体的结合就是人的生命的诞生,灵魂原子一旦分离人的死亡就来临了。
    我们可以看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极大提高。他始终遵循着伊奥尼亚哲学唯物主义的原则,探索世界万物的本原,同时他也修正了伊奥尼亚哲学中关于物质本原学说过于直观性和原始性的缺点,接受了南意大利哲学学派关于本原的非感性特征的合理思想。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应该具有非感性的特征,是人的感官所无法直接发现的,只能用人的思维来掌握。但是这种非感性的本原也是具有一定规定的物质性的东西,本原是感性事物内在的物质结构,而感性事物则是本原聚集在一起的结合物。德谟克利特对本原的研究是想要用本原去具体阐述每个事物存在的依据,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明世界万物的统一性。他指出,世界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构成万物的原子的形状、位置和排列次序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原子就有不同的形状,有圆形的、方形的、凸形的、凹形的、光滑的、粗糙的等等,因此它们所组成的事物必然也是有区别的。原子以各种不同方式结合之后产生了世界万物,当原子分离开来万物也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也推进了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虽然早在米利都学派时他们就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肯定存在的,但由于他们的理论不够成熟,又陷入了万物有灵论的唯心主义。而德谟克利特则认为,原子自身就具有振动的性质,虚空又为原子的运动提供了场所和条件,这样一来原子自然就会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他认为世界的任何现象都可以用原子和虚空的运动来说明。例如磁石能够吸铁的原因就在于,铁的原子比磁石的原子更为密集紧凑,因此相对来说磁石有更多的空隙,于是铁原子自然就会往磁石那里移动。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原始和朴素,但却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精神,没有借用任何超自然的原因为自己所使用。
    当然,他的理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首先,他把原子本身定义为不可分割、不可进入,这样一来原子和虚空就相互割裂了,原子就不能继续无限地分割,人们也很难理解原子本身运动的动力何在。其次,他一味地强调原子运动的因果必然性,却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他认为“碰巧”这个词只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轻率而捏造出来的。 其实偶然性并不是说没有原因的存在,只是说这种原因不一定必然会产生某种具体的结果。事实上偶然性和必然性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样排斥偶然性的存在只会走向机械决定论的一面,也不能有效地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另外,他非常强调组成人的灵魂的物质基础,把人的灵魂也归结为一种精致的、能动的、充满活力的原子的结合体,这虽然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但却把一种单纯的精神现象过于物质化了。
    3.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中的应用是他的影像论。他认为被感知的物体表面上有一些流射物,被叫做影像。影像从物体飞出后透过空气,并且促使相近空间的空气改变它们分子的排列,进而又让相邻的空间产生同样的过程,这样一来就都能直达人的感官了。他认为人的感官具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外物的形象和孔道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感觉。如果没有结合在一起就不能接受到影像,人们就无法感知到了。视觉是影像通过空气进入到眼睛的孔道,听觉是影像通过空气进入到耳朵的孔道,思想是精致的原子进入人的心灵的孔道。总之他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钻进我们身体中的影像产生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影像来接触他,是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思想的。” 他这样的表述体现出一条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思想。
    德谟克利特还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他说:“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与这完全不同。……当暗昧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到、再也闻不到、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加精致的工具。” 他所谓的暗昧的认识,其实就是人的感性认识,所谓的真实的认识,其实就是人的理性认识。他看到了感性认识的不足和缺陷,认为理性认识是高于感性认识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体会到人的感官感觉不到的原子和虚空。但他也认为人的理性认识必须依靠感性认识来验证。他又警告说理性认识不能脱离开感性认识,他说:“可怜的理性,你从我们这里获得证据,怎么又想推翻我们?我们的失败就是你们的末日。” 虽然他的上述观点比前人进步许多,但是他却不可能真正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也不了解理性认识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