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二编>>第一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四节  大一统思想的阐发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经》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所说的“大一统”问题,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一律听命于周天子,即全国由地位至尊无比、权力至高无上的周天子进行统治。是《公羊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诸如等级理论、君臣理论、君统传延、华夷之辨等很多方面。到了西汉初期的时候被传习的儒士发展成为公羊学派。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以中央集权制度为现实基础,,进一步发挥《春秋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把以天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搬到现实社会,创立了他的大一统的政权理论。
    一.“大一统”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春秋公羊传》是“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根基,为大一统思想提出了许多政治原则和观点。
   (一)等级理论
    《公羊传》通过辨析“长”与“贵”的关系,论述了等级理论。认为贵高于长。大一统政治需要严格的等级制度来维系,君主的至上权位更需要尊卑等级作根基。因而就体现了君臣尊卑等级原则作为第一要义和基本的政治原则。等级原则在政治实践中具有表现为各种礼制仪节。《公羊传》极为重视维护礼制仪节,他们毫不留情的抨击违背礼制的行为,尤其痛恨臣下僭越。同时并不是泛泛地强调遵行礼制,而是在一般性要求中突出了两个原则。其一,礼制的形式和内容要协调一致。也就是说,礼制仪节要恰如其分地体现礼的内在精神和尊卑等级,不可流于形式。其二,礼所体现的等级原则不是一般政治原则,有绝对的权威性,不为现实政治中的权力更迭所影响或削弱。它意味着,不论谁占有最高权力都必须把维护尊严放在第一位,这就在理论上为君权一统天下建立了一条永恒的原则。等级原则成为君主政治的理论砥柱。由此可知,汉初的统治者选中“公羊学”,正适应了他们的政治需要。
   (二)君臣理论
    将等级原则纳入具体的政治关系之中。首先是对君臣关系的确定,肯定了君臣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臣必须遵照君主的命令行事,否则就是反叛,臣均不能怀有丝毫违逆之心,否则要处以极刑。
    为了进一步申明君对臣的主宰地位,《公羊传》认为,只要君命在身,就义无反顾,即使“闻丧”也不能废弃君命,只能“徐行”以示哀痛。《公羊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父命”反衬出君主的权威高不可攀,突出了君命的绝对性。《公羊传》对春秋时代君权衰落的现象痛心疾首。为了防范臣的势力膨胀,给臣规定了种种职责和禁规。其一,臣对君要忠贞不二,坚决维护君的利益;其二,假如君的生命受到威胁,臣要挺身而出,替君受难;其三,如果君主遇难而亡,臣要敢于舍生忘死,为君报仇。这些规定都是从诸侯相对天子,或者大夫相对诸侯的角度提出的,其核心是要抑制臣的权势。总之,这些从强化君的权威和抑制臣的权势两方面入手,为维护君权一统天下提供了一整套富有实践意义的具体政治原则。
   (三)君统传延
    所谓“君统”指的是君权延顺原则。维护“君统”是巩固“一统”君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之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提出了“国君一体”说,认为君主是国家权力的当然执有者,君主与国家权力不可分割。君主的权位必须世代传延下去,而保障君权传延的重要手段是世袭制。
    其次,《公羊传》反对卿大夫世袭爵位。在春秋战国时代,卿大夫往往经过几代人扩张权势,形成强大的政治实力集团,成为国君们最有威胁性的挑战者。《公羊传》维护君统传延,防范地方分封势力尾大不掉、危及君权的主张,对西汉的君主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理论武器。
   (四)华夷之辨
    这是构成《公羊传》“大一统”主旨的又一个理论支柱。华者,华夏,指周王室及中原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的诸侯国。夷者,夷狄,泛指文明较低的少数民族,包括秦、楚、吴等地处边远的诸侯国。古代民族互相接触和交往是不同于文化的碰撞和交锋,但在形式上常会采用战争的方式。战争和异族文化的流入对于“一统”军权政治不无威胁。因此,在总体上确立了华夏在和异族交往中的主导地位,然后在政治战略上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旨。
    “尊王攘夷”包括二层内容:一是要维护统一的中央政府,即王权,维护以天子为核心的统治秩序。由内及外,建立等级分明的“一统”君主政治;二是要维护华夏文明。认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是礼义。同时也把礼义作为评判华夷之界说。凡夷狄之邦能遵行礼义,就当与诸夏同等对待;反之,如果诸夏背弃礼义,就要降为夷狄,称作“新夷狄”。总而言之,不论何种何族,凡能入我礼义之门者,均可纳入华夏文明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大一统”是《公羊传》的理论核心,实质上是解决国家形式,统治阶级的权力占有和分配,以及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是以维护中央集权统治为基本特点的专制主义政治理论。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提出做出了重大的理论基石的作用。
    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要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等级制度,树立一统的君主的绝对权威。董仲舒认为《春秋》的基本劲升是:“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所谓“贬天子”即批评春秋时期周天子不能尽天子的责任。董仲舒认为,天子是上天之子,“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天子是上参天、下通地、中连人、阴阳、五行、四时、日月、星辰、山川,无所不知的明王。他能使万民归附,天下无敌,是最高的君主、陈敏之表率。《春秋》就是通过对周天子的批评来说明应该出现这样的一种理想君王。所谓“退诸侯”、“讨大夫”就是《春秋》对春秋时期诸侯大臣股、割据专权的现象尽兴抨击。他说:“《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观也……非诸侯所应为也。”《春秋》对忠于王命的臣民尽兴了褒扬,对齐桓、晋文的僭越行为进行贬斥,充分显示了君臣之间的“常份”。
    可见,董仲舒认为《春秋》新王政治是一种中央高度专权,之后和大臣谨于职守,干强支弱,上下有序的政治。董仲舒高度肯定“一统”的重要性,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一统是天地间最长久的普遍原则,也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治。但董仲舒也没有抛弃公羊派的民本思想。在他看来,一统的目的是推行王道,而王道的中心就是让平民百姓在物质生活方面有所保障,在精神生活方面有所提高。这就要求一统之王应该以王为本,“同民所欲”,应该保证百姓的基本生产资料,提供百姓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并要以教化修饬“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使百姓的道德水平有所上升。因此一统之王必须先正其身,严格要求自己,要以仁为本,刑德结合,选贤与能,如果一统之王怠于政事,甚至残贱百姓,横征暴敛,那么他就必然要受到天道的惩罚,如果一意孤行,仍不思悔改,到无可救药的时候,必然会有新受命的一统之王替天行道,交易其位。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