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七编>>第二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二节  洪仁玕及其思想

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1864)字益谦,号吉甫,洪秀全族弟,广东花县人。1843年参加拜上帝会。金田起义爆发,奉命赴广西,因故未能抵达,返回广东,避居香港外国传教士处,传授中文,并学习西方近代知识,开始由旧学转向新学。1859年,历无数险阻,抵达天京,值“洪杨之乱”,临危受命,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兼管外交事务。不久,向洪秀全进程《资政新篇》,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政治改革方案,作为治国为政的依据。1863年,清军围困天京,被洪秀全委以顾命大臣,辅佐幼天王。旋出京催兵以解天京之围。次年被捕,就义于南昌。反映其思想的著述主要有《资政新篇》、《英杰归真》、《军次实录》等。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后期具有近代知识和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传播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兼具革命性和时代气息,触及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表现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精神。
    政治改革思想。洪仁玕的政治改革思想在《资政新篇》中得到集中体现。他通过总结中国历史的政治经验,明确指出决定国家盛衰兴亡的关键,是“设法”“用人”是否“得其当”,当则兴盛,不当则衰亡。他不是孤立地谈“设法”、“用人”,而是从法制的角度将“设法”、“用人”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他认为,“用人不当,适足以坏法;设法不当,适足以害人,两者相互制约,并行不悖,不可偏废。在执法、用人上,他主张”器使群才,赏罚严明“。这已经触及到了资本主义法制理论中立法、司法关系的问题,表现出近代法治思想的新倾向。
    鉴于太平天国内乱的教训和太平天国后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他强调“禁朋党之弊”,反对政治上的联盟结党,认为朋党政治的危害,在于导致“政出多门,号令不一”,君民相隔,中央大全旁落。他建议在太平天国政权机构中“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设书信馆,“以为四方耳目之便”;准许卖新闻篇(报纸),设立暗柜(举报箱),建立舆论监督机制;于省、州、县设立“钱谷库”,掌管官员俸值公费,防止官员贪污受贿。这些设想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既高度集权,又能“上下通情,军民一体”的新的政体,改变君民相隔、朋党林立的局面,以巩固太平天国政权。
    社会、经济改革思想。洪仁玕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资本主义的性质和近代色彩更加明显。在社会改革上,他主张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开医院、办育婴堂、设残疾人院、设养老院、实行社会保险法等);革新不良社会风俗(禁佛道寺观、禁烟酒鸦片、禁妇女缠足、禁骄奢游惰等)。在生产及经济改革上,他主张兴车马舟楫之利,制造火车、轮船,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允许民众采矿,开发矿山之利,发展近代工矿业;兴器皿技艺,发展近代工艺技术;鼓励私人发明创造,实行专利制度;建立银行,发行纸币,发展近代金融事业等等。
    宗教、哲学观点。洪仁玕为了说明“新政”的合理性,还阐发了一些宗教、哲学观点。他认为,天地万物常有变化,人们可以认识事物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规律,并依循事物的规律制定典章制度。因此,典章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随时“损益”。他认为“天道自然”,主张按照天体运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去制定历法,反对附加鬼神迷信思想于其中。否则就会影响历法的真实性,会产生诸多不必要的异议。仅从这一点而言,具有科学的精神。
    洪仁玕对于宗教、上帝的态度,突出表现在他对上帝“爷火华”(即耶和华)名称意义的解释。他说,爷火华三字,即“‘自有者三字之意,包涵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自然而然,至公义、至慈悲之意也,。”又说:“盖上帝为爷,以示包涵万象”。这种解释具有两种意义内涵:一方面,认为上帝全知、全能、至公、至仁,是有意志的人格神;一方面认为上帝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自然而然,上帝的神性弥浸于所有自然物上,把神降低到自然物的地位。后一种意义带有泛神论的倾向。所谓泛神论,是一种源自古希腊的哲学学说,它认为神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存在于所有自然之中,和自然是等同的,所有自然物都具有神性。泛神论在欧洲中世纪后期颇为盛行,成为异端思想和异教运动的有力思想武器。德国路德的宗教改革和闵采尔的农民起义,皆以之作为理论支柱之一。那么,洪仁玕何以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带有泛神论的倾向?这大概与其对于当时中国政治秩序,以及太平天国的政治秩序的认识有一定关系。包涵着对清政权之外的太平天国政权合理性说明的意义,包涵着消弭太平天国因“洪、杨矛盾”引起认识歧义的意义。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