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测试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分析

  1.(1)有教无类与教育平等 孔子主张人无论出身贵贱,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接受教育,其中蕴涵了古朴的教育公平的思想;

(2)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做到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孔子不主张当时盛行的灌输、压制的教学方式,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4)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是个性教育的原型;依据学生特点实施教育,是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素质教育”的概念虽然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但其思想由来已久。只是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僵化的教育手段、陈旧的教育思想、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被社会奉行,而教育的这种民主的、自由的、开放的、实践的风格被压制到教学活动的后台,隐而不彰。

但应当指出的是,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以及关于人性的假设又为等级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1)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学生没有发言权,“一生为师,终生为师”,对教师极为敬畏,师生之间界限鲜明。教师的这种权威角色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2)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把教师捧上了圣坛,将教师认定为春蚕、蜡烛等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自我牺牲形象,他们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角色来发挥其“授道解惑”的作用。学生的个性自主性被压抑,创造乏力。另外,我们还习惯于把教师奉为园丁、工程师等设计、规划的知识权威角色,而学生则为被管理、被规划的对象,自由发展权被剥夺。

(3)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后,有些学者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变革了在历史上长期站主导地位的“教师中心说”。也有人提出“双主体说”,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目前,有学者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这三种关系说得到了人们较为普遍的认同。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教育需求;保持教师在教育中的适当权威,以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注重二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与合作。

返回试题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