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的过渡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评价观念。简单思维习惯于用普遍的、还原性的、孤立的、线性的、量化的、主客两分的态度认识事物。而复杂思维则强调局部性和特殊性的补充和不可分离原则;承认和融入时间的不可逆性,使历史和事件参与到说明和解释中去;提倡把对部分的认识和整体的认识连接起来;认为在自组织的内-外因果关联中有着各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坚信量化和形式化的描述是不能全面确认存在物和活动的范畴的;主张建立关于主体的科学理论。复杂思维的原则使我们认识到:教育评价要关注评价的个别性、适应性、情境和历史的相关性,要用整体的思维来考虑和认识评价的方式和效果,要注意评价过程中个别因素的作用,要认识到定量评价的限度与质性评价的作用,要将评价对象共同纳入到评价的活动中来,发挥自我评价的效用。

从实证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变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实证主义注意研究的客观性和直接的经验收集,认为“研究”是通过科学的、证实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它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榜样,在研究中追求“量”的具体化和客观化,不考虑研究对象的因素。因而,这种强调外在描述和解释的方法不能深入了解事物背后掩藏的故事。与此相反,建构主义则着重于理解和解释参与研究的各方对现实的共同塑造,认为“研究”是一个参与构建的过程。相应地,在研究中,建构主义多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传统的实证化的教育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的量化评价,这种量化不能全面合理地描述学生,同时还使学生经常处于被观察的地位。建构主义则认为个体的成长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评价必须突出过程性,选用一种质化的、解释性的方法。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