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第六章)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有时,由于儿童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会造成道德动机与行为效果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前苏联心理学家斯拉文娜曾做过一个实验,选择那些具有做好事的社会性动机的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一套方块玩具。研究者交待清楚任务后,让他们回家分批地制作并如期的交出成品。这时将被试分为两组,其中的甲组只告诉他们交出成品的时间,乙组除告诉完成时间外,还告诉他们组织自己行动的必要方式和方法。结果在五次共制作100块方块的任务中,甲组完成了35%,乙组完成了76%。可见,掌握必要的行为方式对行为效果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1.通过对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详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2.分析某些典型人物的道德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在做某件好事之前,组织学生讨论所应采取的行动步骤;

    4.分析总结道德行动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5.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地、主动地选择道德行为方式的能力。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外部标志。

    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其特点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没有养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中年级以后才逐步养成某些道德行为习惯,但水平偏低,中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人数随年龄的递增而上升,初三前后为60%,高中阶段为80%。而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初三之前带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初三之后带有更大的自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发现,随着年龄的递增,良好道德习惯和不良习惯的两极分化也在增加。

    道德行为习惯是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向和自觉性;

    2.通过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建立,创设使学生产生或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的良好榜样,启发学生模仿;

        4.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练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练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并通过适当的评价(表扬或批评)给以强化;

    5.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要使学生认清坏习惯的害处,并教给学生一些用来延缓、抑制坏习惯出现的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法”等,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