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论
Jiao Yu Xin Li Xue Gai Lun
第六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第六章)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道德情感的形式及其发展

    道德情感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是由人对某种道德情感的直接感知而引起的。其特点是产生迅速突然,往往对道德准则无明显的意识性。这种情感体验对人的行为有迅速定向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人可能会做出道德的行为,也可能出现冲动性行为或消极行为。这种情感体验表面上缺乏明显的自觉性,但和一个人过去的经验有很大联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

    2.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是由人对道德形象的感知,通过想象引起共鸣,受到感染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了解了屈原、岳飞、文天祥、黄继光、董存瑞等人物的形象,会产生对英雄的敬慕与爱国主义情感,了解了雷锋、赖宁等人物事迹会唤起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些道德形象本身是以社会道德规范的化身而存在的,通过这些形象能够更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扩大了学生的道德经验,增加了道德情感体验,而且,由于这些形象本身又具有鲜明的生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往往使学生毕生难忘,并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

    3.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是清楚地意识到道德理论、道德要求及其意义,与理论认识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较大的自觉性和概括性,表现得比较深沉和持久。这种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人的认识理解水平、心理成熟水平、思想、志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存在着年龄特征。小学儿童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及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为主,易受情境的影响:比较肤浅、脆弱、不稳定、自觉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小学高年级约有半数左右产生具有较高概括性和自觉性的理论型道德情感,到初中三年级以后,在良好的班集体中,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基本占优势。

    ()道德情感的培养

    1.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行为经验和道德情感体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既有符合规范要求的;也有不合要求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启发,给学生以赞扬或批评,也可以通过集体舆论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会及时获得道德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或否定的情感体验。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扩大学生的间接道德经验和情感体验。比如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

    3.注意在具体情感基础上,明确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情理交融,逐渐理解道德现象的实质,使道德情感成为一种自觉的、稳定的、具有激励作用的动力因素。

    4.注意培养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产生激情,而激情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消极激情的不良行为后果,提高预见能力,并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以缓解、克服不良情绪的产生,学会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5.通过同情心训练的方式丰富道德情感。同情心是指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情感和需要。在面临道德情境时,学生能否体验和分享他人的情感,会影响其道德行为。

   


《教育心理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