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主试的职责
1.测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预告测验
事先通知被试,保证被试准确知道测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测验的内容、测题的类别(论文题、客观题、口试题等),使受测者对测验有充分的准备--智力的、情绪的、生理的状态调整。心理测验不主张搞突然袭击。
②熟悉测验指示语 主试在个别测验中记住指示语是基本的要求,即使是团体测验,先熟悉指示语也会使你在朗读指示语时不会出错或犹豫,而且使你在测验中感觉自然、轻松。
③准备测验材料 这在个别测验中,特别是在最高作为测验中尤为重要。材料一般应放在离测验桌不远的地方,主试可以伸手拿到而不干扰被试。当需要使用仪器时,要经常进行检查和校准。团体测验中,所有的测验本、答卷纸、铅笔和其它必需材料都必须在测验前清点、检查和安排好。
④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序 个别测验通常需要进一步的训练。训练的时间依赖于测验的性质和主试的特点,包括演示实践及实习等。对于团体测验,特别是欲测大量被试时,这样的准备工作还包括主试与监考的分工,使他们明确各自的任务。一般说来,主试宣读指示语,掌握时间和负责每个测试点的全面工作;监考则分发和收集材料,回答被试手册中所限定的问题和防止作弊。
⑤确保满意合适的测验条件
安排好测试地点,调整光线、通风、温度、噪音水平等物理条件。有些特殊安排,如对生理残疾的被试及生理上有差异的被试(如左撇子)也应考虑。
⑥防止作弊 妥善安排座位,有时对测试项目安排多种形式(如题目不同或题目顺序不同),对于团体测验中施测时间有先后的被试要注意测验内容最好不同。监考人有防止作弊的责任。
2.测验中主试的职责
①遵从指示语 按照指示语的要求实施测验,在被试询问指示语意义时,可以作进一步的澄清,但不作任何暗示。
②测验前不要讲无关的话
如测验时间50分钟,主试竟占了10分钟作不必要的说明,就会使学生感到不公平。另外这种与考试无关的说明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还会引起焦虑,或对主试产生敌意。
③对特殊问题有所准备 主试希望的测验环境当然是活跃的、鼓励人的,但实际上一个测验情境对所有被试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事情,偶尔会有某些被试因焦虑而有突发事件。另外,测量非常年轻的、有心理障碍的或生理残疾的文化水平低的被试,实施也有具体困难。因此主试必须机智、灵活、热情、客观而且熟悉测验材料。当然这些品质不容易学会,但经验也许会有助于这些品质的形成。
一定的灵活性在实施非标准化的测验甚至标准化测验时也是合适的。有测量某种目标时,一定的敏感和容忍能够使一些有残疾或表达能力有困难的被试有比较好的机会和条件。在施测残疾人时,如下建议将会有所帮助:
●保证充分的时间让被试作出反应;
●允许充分的实践和练习;
●相对较短的测验时间;
●发现并关心他们的焦虑和疲劳;
●注意发现被试任何视、听等感知觉障碍;
●提供正面鼓励和正面支持;
●在被试重复出错成绩下降时不强迫他们继续反应。
3.建立协调关系(raPPort)
在心理测验中,协调关系这个专门术语指的是主试和被试之间友好的、合作的、能促使被试最大限度地做好测验的一种关系。例如能力测验中,它会促使被试认真地注意测验任务并尽其最大努力完成得更好;在人格问卷测验中,它表示促使被试坦率而诚实地回答有关个人一般行为特点的问题;而某些投射测验中,它表示促使被试完整充分地报告刺激引起的各种联想内容,不得有任何审视或删改。总之,建立协调关系就是要求主试必须促使被试尽可能地对测验感兴趣,遵从指示语,认真合作地进行测验。
建正这种关系,如同其它测验程序一样,必须是规范一致的,否则结果无法比较。例如某个孩子正确地解决了一个问题,主试就给予奖金,那么他的结果就不能与常模和那些只能得到口头鼓励的被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因此,建立协调关系不能过分偏离测验的标准条件。
协调关系在个别实施的测验中更容易建立些,因为主试有更多的机会来观察被试,更有可能了解被试的动机、干扰因素和焦虑,这些问题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必须考虑。在团体测验中建立协调关系虽然困难些,但也是必要的。无论是在个体或团体测验中,主试都应该热情、友好而且客观,这是建立协调关系的基本条件。
建立协调关系的基本步骤是随测验的性质和所测被试的年龄与其它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在测验学前儿童时,必须考虑儿童对陌生人的胆怯、分心和违拗等具体因素。主试应该友好、随和、令人愉快地帮助儿童。害羞、胆怯的儿童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测验,主试不要过多地反复演示,最好耐心地等待,直到儿童愿意做时为止;测验时间也不宜过长,测验任务应有变化而且要有趣,仿佛测验是场游戏,这样才会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对这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有必要采用某种变通方式,因为他们很可能会出现拒绝、兴趣消失和其它消极反应。
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的测验问题与学前儿童是基本一样的,以游戏的方式唤起儿童的兴趣仍然是必要的。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般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和在测验中表现较好的愿望,这种竞争精神可以激发他们的测验动机。
对某些特殊对象进行测定时,建立协调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教育水平较低的被试、情绪障碍者、罪犯或少年犯罪者等,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猜疑、恐惧、不安全感等不讨人喜欢的态度。有经验的主试应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努力,对有些具体条件要预先有所估计,而且在测验时加以考虑。
无论是测量学校儿童还是成人,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考虑个人的自尊心。因此,必须在测验前有所说明并做出某些保证。例如解释测验不是要求每个人在允许的时间内答完所有的题目或每道题目都要答对;也不要使被试对某些项目过于吃惊,指示语的适当解释以及例题、演示也有必要。
成人测验,包括对大学生的测验使我们经常发现:成人或大学生并不是特别愿意把测验做得更好。因此将测验的目的告诉他们就显得很重要。最好的方法是使测验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与他们本人有关。例如强调分数的正确能够表示他们能做什么以及哪些方面有能力,哪些方面能力差些;使他们明白,如果测验分数无效,将会导致不正确的决策,从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在能力测验中作最大努力,也能减少他们在人格测验中的伪装。
主试与被试的协调关系能够影响测验的成绩。费尔德曼(Feldman)和沙利文(Sullivan)曾对各年级的儿童施测WASC智力测验(1971年),一组被试在强化的协调关系条件下,主试在测验期间友好地同他们谈话并用言语鼓励;另一组被试在中性的协调关系条件下施测,主试绝无鼓动和强化的谈话。对年纪较小的儿童(三年级以下)这种影响不大。但五至九年级的被试中,在强化的协调关系条件下,平均IQ为122分,而中性协调关系条件下的平均IQ为1O9分,几乎相差整整一个标准差。另外一个研究则是比较被试在分别获得三种不同的评价("好","应该比这更好",中性)时测验的成绩,发现在非赞许条件下获得的分数最低。
相关链接: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实施的程序
心理测验中的社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