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学习指导 >> 小说部分 [回首页]  
 
  中国当代小说部分学习指导

《洼地上的“战役”》  作者:路翎

1、《洼地上的“战役”》主题

小说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志愿军战士王应红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在爱情与战场纪律所引发的情感冲突中,我志愿军战士所具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2《洼地上的“战役”》在选材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在众多的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中,路翎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最容易引起非议、又十分真实感人的生活侧面——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个朝鲜姑娘和一名志愿军战士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爱情与纪律所引发的感情冲突中,具体地写出一种更崇高、更伟大的对于朝鲜人民的爱,对于和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出我们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胸怀和美好、高洁的心灵。也使小说具有了独特、感人的艺术魁力。

3作品的艺术特色。

首先,小说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其次,小说还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感人;第三,小说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过程中,不仅注意作品结构的和谐、严谨,还运用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作者:王蒙

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主题

小说描写了年仅22岁的青年干部林震,由学校调到来到组织部工作后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通过他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一次次挫折,相当细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不仅真实而大胆地揭示出党的组织部门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的精神状态,还触及到年轻一代朦朦胧胧的“情绪的波流”和过于单纯天真、对生活理想化的弱点,表现出了对年轻的人生存环境、精神状态,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2、、林震的形象

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他满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崇敬和对火热生活的热切向往,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的。他直率、认真、执著,对腐败的斗争、对权力的不屈、对真理的坚持,使他一次次跃过迷惘和困惑,同与工人对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斗争,同推委麻木的直接领导——韩常新怒目相对,同“一切看透了”,“一切就那么回事”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据理力争。他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得到的却是嘲讽、警告和批评,使他进一步陷入惶惑和苦恼之中。他却逐渐摆脱了对新工作、新生活的美好幻想,开始了认真、理性的思考。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部部长倾诉自己的想法……

3、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是一位生活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很强的老干部,也是一位思想性格复杂的官僚主义者。作为区委组织部的第一副部长,他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党性,经过艰苦的战争生活的考验和锻炼,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另一方面在对待具体工作和问题时,却又显如此的惰性,他那闪烁其辞的话语和躲躲闪闪的作为,更多的是给人以“和稀泥”的感觉,甚至可以说,他就是组织机制失灵的始作俑者。他既缺少主动性,又缺乏激情,认为:“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倒不能激动我们。”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就那么回事”。小说还深入地挖掘了他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麻木而痛苦的心灵......。

4、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突破了五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政治模式,注意从现实出发去描写人物、把握生活,努力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其次、作品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第三、小说还富有讽刺性和幽默感。

 

《百合花》 作者:茹志娟

1、《百合花》的主题

小说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2、《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而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2)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3)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4)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

 

《“锻炼锻炼”》  作者:赵树理

1、《“锻炼锻炼”》的主题

小说以揭示“争先社”矛盾的两张大字报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农业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通过对“小腿疼”闹社房、“吃不饱”拨弄是非和棉田里风波的描写,展现农村落后群众好吃懒做、损公肥私的行径,以及老主任王聚海对这种行为的一味迁就,副主任杨小四等对这种自私行为所作的斗争,相当深刻地揭示出“大跃进”时期农村沉重而复杂的社会现实,曲折的表达出作家对农村问题的思考。

2、“小腿疼”的形象

“小腿疼”是一位落后的老年妇女。她在村里的辈分高,平日里倚老卖老,刁钻、撒泼。年轻时“小腿疼”为了支使丈夫,“落下”个腿疼的“病根儿”,高兴事不疼,不高兴时就疼;赶集、串门、走亲戚、赶庙会时不疼,干活儿时就疼。后来丈夫死了,儿子还小时不疼;等到儿子结了婚,为了支使儿媳妇,就又疼了起来。不允许儿媳妇下地劳动,每天在家端水、送饭的伺候她。到了有便宜活儿的时候,她总是少不了她。因此,当听说允许“自由拾花,她立刻盘算怎样能多捞一点儿。当她的“自由拾花”被发现时,她不仅破口大骂,还大闹了社里的会场,最后迫于压力,才承认自己的错误。

3、“吃不饱”的形象

“吃不饱”李宝珠是位有着“新观念”的落后人物。李宝珠年轻漂亮,在周围十里八村是数得着的“人物”。她认为“女人一生的幸福是由男人决定的”,为此要找一个吃供应粮的“干部”结婚。几年过去了,干部没找到,只好找个农民,李宝珠又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诸如,结婚后不下地干活儿,在家里掌握经济大权,家里的活儿只管做饭,等等。结婚后,由于丈夫并不符合她心中的“标准”,她又认为不必“从一而终”,应该进行重新选择。于是,她不把丈夫当成自己人看待。平日里,丈夫吃什么、丈夫穿什么,都由她决定,丈夫不许有任何异议,否则就离婚;自己则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买什么。当社里动员她参加劳动时,她却以粮食都被丈夫吃光了为借口拒不参加,并由此留下个“吃不饱”的名声。在“自由拾花”的过程中,她四处“撺掇,搬弄是非”,又胆子小,能见风使舵。当“自由拾花”被捉后,她立即表示愿意接受处罚,当众认错。

4、《“锻炼锻炼”》的艺术特色

首先,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作品依然采用了作家经常使用的“评书体”式的结构,注意情节连贯、结构完整、脉络清楚、环环相扣;第三,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第四,语言的通俗流畅。

 

《陈奂生上城》  作者:高晓声

1、、《陈奂生上城》的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2、陈奂生的形象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

 

《春之声》  作者:王蒙

1、《春之声》的主题

小说通过主人公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八十年代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乘闷罐车回乡探亲的沿途见闻和心理联想,赞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令人兴奋的转机,说明了春天就要来了,我的祖国是有希望的。

2、、《春之声》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

首先,作品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主人公的感受、联想、会议来组织材料,形成了一种放射式的心理结构;其次,作品还改变了传统小说从人物外貌、语言、行动来写人物的方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运用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感觉、联想、回忆、幻觉,甚至梦境等活动,以“主观镜头”折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以主观感受的形式出现,将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统一起来,体现了王蒙既面向客观世界也面向主观世界的创作思想;第三,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作品的含义更深远、更令人思考。

《受戒》  作者:王曾祺

1、《受戒》的主题

小说描写了少年明海到荸荠庵当和尚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明海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以及他与小瑛子之间的淳美爱情,细腻逼真地展现了高邮地区的风物、习俗和人情之美,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美好善良的感情,还热切地讴歌了健康、现实的人情和人性。

2、《受戒》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选择了一个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疏理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使被现实缠绕得疲惫身心获得暂时的宁静和抚慰,并且得到某种生活和审美的启示;其次,作品还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第三,是小说的散文化风格。

 

《哦,香雪》  作者:铁凝

1、《哦,香雪》的主题

小说以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北方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台儿沟的山民生活,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乡少女们心理活动的生动描绘,十分真切地展现了火车一分钟的停靠,给宁静的山乡生活带来的波澜。

2、《哦,香雪》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构思的精巧;其次,是心理描写细腻感人;第三,小说还具有清新淡雅,诗一般的风格。

 

《合坟》  作者:李锐

1、《合坟》的主题

小说描写纯朴善良的吕梁山区神山谷村村民在老支书的带领下,为十四年前保卫“大寨田”在洪水中死去的女知识青年玉香“结鬼亲”的故事。作品紧急围绕这样一个既“婚”又“丧”的生活断面,展现了山民们心理上种种微妙、复杂的颤动,揭示出围绕着一事件所深蕴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内涵。

2、《合坟》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具有深厚、沉重的文化意蕴和内涵。其次,作品还具有叙述简约的特点。(1)作品采用了简约化的结构方式;(2)人物语言高度简约;(3)作品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描写。象征事物的内涵超越了事物本身,包括了丰厚的意蕴。

 

《游园惊梦》   作者:白先勇

1、《游园惊梦》的主题

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世事无常的沧桑感。

2、《游园惊梦》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

首先,在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上,作家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多种艺术手段于

一炉;其次,作品还注意运用赋予个性化的对白,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突出了人物性格;

第三,作品还具有浓重的苍凉和感伤的基调。

 

《围墙》  作者:陆文夫

1、、《围墙》的主题

小说描写某建筑设计所围墙倒塌又重新修建好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在围墙倒塌后“清谈家”们毫无疑义的争论,讽刺了“古典派”、“折衷派”、“现代派”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却拿不出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建议,讴歌了“实干家”马而立脚踏实地,积极实干的工作精神。

2、  《围墙》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选材上的“以小见大”;其次是情节、故事的生活化;第三是主题的多义性;第四是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棋王》   作者:阿城

1、《棋王》的主题

小说以“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背景,通过擅长下棋的知识青年王一生的故事,从“吃饭”和“下棋”两个方面入手,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同时,还显现出了相当深刻的文化内涵。

2、《棋王》与通常见到的“知青”小说有哪些不同?

(1)           通常的“知青小说”往往以城市中的中上等家庭出生的子女为描写对象,写他们在农村的苦难经历:诸如“生活关”、“劳动关”、“爱情关”、“回城关”等等,努力突现“知青”们所经历的磨难;在具体描写时,常常以农村的矛盾——阶级、家族,以及是非等为主要的描写内容。

2)《棋王》则未落俗套。描写的王一生是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知青”,没有写他的苦难经历,而是写了他的“吃饭”和“下棋”,写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物质生活不必要求过高,衣可蔽体、食可果腹足矣!人要有一点精神的追求。

3、王一生的形象

王一生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青年形象。一方面,他自幼家贫,在饥寒中长大,使其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务实、坚韧、正直又有几分迂执的性格。他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吃饱饭的不易,为此,把用劳动来换得衣食看成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而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另一方面,他又酷爱下棋,精于棋道。从小他就喜欢下棋。为了学棋,他曾拣过垃圾;为了学棋,他长途跋涉,“向天下人”学习,却不肯拜连残局都走不通的“名人”为师;他希望能参加地区的象棋比赛,却也不愿依靠不正当的手段来参加比赛,表现出他正直的品格和对中华棋道尊严的维护与追求。

4、、《棋王》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的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其次,在结构上,采取了从头说起自然结尾的传统方法,以平和的情绪基调全神贯注地讲述故事;第三,作品还借鉴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使文字简洁有力、精炼朴实,充分体现出民族化的特色。

 

《烦恼人生》  作者:池莉

1、《烦恼人生》主题

小说通过轧钢厂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经历,十分详尽地展现了当代普通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不尽的烦恼:狭小的住房,微薄的工资,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处境,每天上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拥挤的公共汽车和轮渡,被人诬陷、被领导批评的烦心事,等等;描写了他在这重重困境中的挣扎、奋斗和心理感受,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生存的困境和无尽的人生烦恼。

2、印家厚的形象

印家厚实一位善良忠厚、掌握着现代化操作技术的钢铁工人。年轻时曾经对人生充满理想,随着社会变动和年龄的增长,他离开了插队时的农村回城,进厂,结婚,有了孩子,成为现实中的丈夫、父亲、工人、师傅,吃力地扮演者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承担着繁多而沉重的责任。年轻时的理想被成年累月的单调繁琐的家庭生活、工作以及无法处理的情感矛盾彻底瓦解了。小说十分详尽地展现了印家厚一天之中所面临的困境:狭窄、拥挤的住房,还面临着即将拆迁的命运;清晨,为上厕所和洗漱而匆忙的排队;上班途中,拥挤的公共汽车和因带着儿子产生的纠纷;本应到手的一等奖金,被莫名其妙的取消;老父亲的生日临近,想买礼物却又囊中羞涩而;中午吃饭,买来的菜里居然有条肥肥的虫子;想报考电大,又受到领导的阻挠;难忘的初恋,和必须回避的女徒弟雅丽的感情……。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到床上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三十六分了,回想一天的林林总总,印家厚对自己说:“你现在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梦,你在做一个很长的梦,醒来之后其实一切都不是这样的。”

    印家厚的一天是那样的漫长和难耐,这种漫长和难耐不仅来自于生活过程本身——中国当代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也来自于由于困窘的生存现实所引起的主人公的感情历程。小说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印家厚这种由生存窘况转化而来的心理氛围:一种对生活难以言说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希冀与渴望交织成一种复杂的情绪——烦恼。

3、《烦恼人生》的艺术特色

首先,关注日常生活。在作品中看不到重大事件和历史风云的变幻,只有我们天天都可以遇到的生活琐事;其次,平易通俗的语言。池莉为了真切地展示生活的世态、人情,运用世俗化的平易的语言,注意语言的本真彩色,不回避粗俗,使小说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显现出独有的情趣;第三,生活流式的叙述形态。

 

《冈底斯的诱惑》   作者:马原

1、《冈底斯的诱惑》的主题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与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以及这种诱惑的内在含蕴。

2、“元叙事”

所谓“元叙事”就是一种故意暴露自己的叙事行为和写作活动以揭示小说的虚构本质的一种手法,它的目的就是有意识地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达到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而这种“元叙事”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叙述角色、叙述过程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3、《冈底斯的诱惑》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元叙事”手法的运用;其次是在结构上,采取了以四个若断若虚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的方法;第三是叙述方式的任意选择;第四是叙事视角的随意转换。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作者:余华

1、《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题

小说通过刚刚年满十八岁的“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经历,讲述了“我”在一天中的经历(走路、搭车、被抢、自己在车里过夜等等),但是作者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关于“我”的经历的故事 ,而是通过故事的载体,表达了“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觉;从而表现出作家超人的叙事才能。

2、余华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区别?其主要特色是什么?

余华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不是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去描写自己对客观外界的认识。在余华的笔下,外面的世界不再是温馨、有序、可知的,而是一个荒诞、充满暴力和血腥的世界。

其主要特色为:首先是对荒诞世界的真实表现。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作家正是通过“我”的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陌生、荒诞、无法理解,无从把握,从而流露一种人生漂泊的悲观情绪。

其次是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传统的阅读习惯,总是让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的所指上,或者说,放在作品所写的内容上,而不重视对表达过程的考察。这篇小说则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传统小说的故事中分离,长久地停留于作品独特的叙述和精妙的语言表达上。让人们从其小说独特的叙述中,领略到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通过叙述所表现的语言的巨大张力。

 

《红日》  作者:吴强

1、《红日》的主题

小说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由战略转移到战略反攻,最后全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史实为依据,通过我野战军军长沈振新率领他的部队在涟水、莱芜、孟良崮等三个连续战役中英勇作战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又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历史进程,歌颂了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讴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2、比较分析沈振新、梁波在性格上的异同

沈振新和梁波是《红日》中作家着力塑造的两个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形象。作为老革命、老党员,他们都具有高度的党性,对党的事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敌人十分的痛恨;作为高级指挥员,他们都高瞻远瞩,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在具体表现上,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军长沈振新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位参加过长征、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高瞻远瞩,遇事冷静,沉着果断,具有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自我批评,还爱憎分明、关心同志。对待下级和同志,他既严格要求、坚持原则,又能关怀体贴、通情达理,深受部下的拥戴。

副军长梁波是沈振新的战友、助手,也是一位具有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的高级军事指挥员。梁波热情开朗,风趣乐观,深谋远虑,平易近人,富于幽默感。涟水失利后,他来到部队,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地把握住这支队伍的优缺点,并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开展工作,使部队迅速克服缺点,继续战斗。对待下级和战士们,他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人愉快地接受批评。充分显现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气质和风度。

3、《红日》的艺术成就

首先,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其次,《红日》还成功地塑造了我军从高级军事指挥员到普通战士的系列形象,丰富了当代军事文学的人物画廊;第三,结构谨严、剪裁得当,既重点突出又视野开阔。

 

《红旗谱》  作者:梁斌

1、《红旗谱》的主题

小说以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兰池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主线,描写了冀中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生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时期,中国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革命运动,展现了二、三十年代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2、助老中的形象

朱老忠是横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实践中找到了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旧时代农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强烈的阶级仇恨、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有勇有谋的韧性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与冯兰池有着杀父之仇,三十年的流浪生涯,给他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反抗精神又增添了智慧的色彩。他虽然是回乡复仇,却懂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争眼前的成败,提出了要靠“一文一武”来复仇的设想。“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口头禅正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对穷兄弟一往情深,豪爽义气,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也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朱老忠流浪归来,马上去看望往日的穷苦弟兄,甚至慷慨解囊,为对方排忧解难。他与严家的关系更可以说明这一点。他把严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运涛被捕后,严志和病倒了,他安排好严家的事情,还步行几千里代替志和去探监。在反割头税斗争中,更集中体现了他善于团结穷苦人,敢于出头主事的性格特点。通过不断接触革命者以及革命思想的熏陶、革命斗争的锻炼,使他那种“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格,“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和革命的理想融为一体,发展成为打倒阶级敌人、推翻旧制度、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思想境界,又为个人复仇的草莽英雄走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他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又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战斗历程,说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的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描写了社会生活,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农民革命斗争,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刻画人物,以雄健的笔触勾勒斗争的面貌,以细腻的手法描绘日常生活和思想情绪,使作品呈现出浑厚、浓烈、深沉的民族风格。

首先,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北方农村的革命斗争、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从浓厚的地方色彩中透露出民族特色;其次,在表现形式上,梁斌继承了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情节结构完整,脉络清晰,故事生动曲折,环环相扣;第三,在刻画人物时,基本采用借助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传统手法,又适当地吸收外国小说细腻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笔法,用于对重点人物的刻画,形成了“比西洋小说的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小说更细一些”的特色;第四,在语言运用上,注意选择精彩的群众语言和冀中农民鲜活的口语,通俗简练,自然流畅,具有民族化、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

 

《创业史》   作者:柳青

1、《创业史》的主题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特别是他们对待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场和感情的飞跃。也可以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这也是这部小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原因。

2、梁三老汉的形象

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品深刻的主题和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梁三老汉的形象来完成的。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务实、耿直,由有些狭隘、自私、守旧的老一代农民。一方面,在旧社会三次创业三次失败的苦难经历,使他得到的有饥饿、屈辱、辛酸和贫穷。为此,他衷心拥护和信赖共产党,热爱新社会,认为没有党,就没有他梁三的今天;另一方面,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和历史因袭的重负,由使他自私、愚昧、落后。尤其是在分得了土地之后,他的个人发家、创业的梦想,又一次用上了心头。因此,他对儿子梁生宝的互助合作运动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小说十分细致地描写了他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在社会主义灿烂阳光下,他一步步走上新的创业之路的思想历程。梁三老汉的进步和转变,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历史进程与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首先,宏伟结构与精细描写的结合;其次,叙述与抒情、议论的结合;第三,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作家注意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又把这种精神的表现又是于对关中地域风情的描写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既有强烈的时代性,由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林海雪原》  作者:曲波

1、《林海雪原》的主题

小说描写了解放战争初期,以团参谋长少剑波为首的人民解放军的一支由三十六人组成的小分队,深入东北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同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武装所进行的殊死战斗,最终全歼顽敌取得胜利的故事;通过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大战四方台等主要情节,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小分队在远离主力部队的林海雪原中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热情地讴歌了小分队指战员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2、杨子荣的形象

杨子荣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为原型创造的英雄形象。是一位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他是贫农的儿子,带着对地主阶级的血海深仇来到了革命的队伍里。在党的教育下,他明确了自己肩负的重任,要把“剥削阶级的根子全挖尽”是他的决心和誓言。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他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历程。同时,还着重表现了他侦察能手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化装成土匪胡彪,只身打入匪巢,初步取得惯匪座山掉的信任;又一次次战胜敌人的阴谋,特别是舌战小炉匠,活捉座山雕,与战友里应外合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壮举,成功地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勇敢,揭示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

3、《林海雪原》的艺术成就

由于作家深受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使《林海雪原》具有了鲜明、独特的风格。小说在浪漫传奇的审美趣味上统一了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艺术特点,使原来较为刻板、僵硬的创作模式融化在民间的趣味下。首先,小说在描写小分队战士英雄性格,塑造其英雄形象时,既注意到了所谓的“阶级本质”等程式,但在人物性的格配置上又明显受到民间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的影响;其次,在结构上,既注意运用“两军对垒”的模式,突现双方的强烈对比,还注意通过紧张惊险、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和可读性;第三,小说还始终洋溢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基调。

 

《青春之歌》  作者:杨沫

1、《青春之歌》的主题

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期的历史生活为背景,以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为主线,围绕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成功地展现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的分化和觉醒,通过他们或坚定、或彷徨、或积极、或消沉、或奋起的抉择,揭示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将自己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结合在一起才能找到光明的前途。

2、、林道静的形象

林道静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从个人抗争到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官僚兼地主的家庭,受的是传统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但是她在家里独特的地位——生母是佃农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异母的虐待,使她形成了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特点。这双重的身份、双重的思想,使他既有走向革命的可能,又必然走得异常的艰难。其成长道路和性格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反抗阶段。林道静是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开始走上反抗道路的。她离家出走,抱着幻想到社会寻求出路,殊不知社会同样的黑暗、腐朽,使她又一次陷入了罗网。在走投无路,幻想破灭的情况下,她不甘屈服,决心以死抗争。

觉醒阶段。与余永泽的同居到决裂,是其不断摆脱小资产阶级感情,追求革命人生道路的过程。在卢嘉川的影响下,她学习革命书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逐渐认清了余永泽的本质,终于与其决裂,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成熟阶段。经过农村斗争的风雨和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使她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革命的事业而奋斗;出狱后,她终于加入了党组织,并在组织、领导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风战士。

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深刻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苦历程;有力地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人生抉择。

3、《青春之歌》的艺术成就

首先,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群像;其次,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第三,作品的结构较为严谨。小说虽然人物、场景较多,但始终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设计人物、安排情节,因而所涉及的内容虽广泛,却线索明晰、层次清楚。

 

《芙蓉镇》   作者:古华

1、《芙蓉镇》的主题

小说以解放后特别是60 年代以来湖南山区芙蓉镇的面貌变化和人物聚散为背景,通过对小镇上若干人物命运变化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农村二三十年来的政治变幻和人世沉浮、变迁,真实地表现了“左”倾思潮影响下的赤裸裸的生活现实,慨叹社会普通人悲苦的命运和被扭曲的灵魂,赞美了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未曾泯灭的良知和人性美,无情地抨击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中极“左”路线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由衷地歌颂了十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新的生活航道。

2、胡玉音的形象

胡玉音人称“芙蓉姐”,是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位勤劳、美丽、性格温柔、善良而又刚强的女性。本来她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却因为“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无法与自幼青梅竹马的伙伴一起生活。她屈从命运的安排嫁给屠户桂桂。结婚后,与丈夫两人辛勤劳动,勤俭持家。靠劳动致富,攒下了钱,盖起了新房子。没有想到却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了“新富农分子”,丈夫黎桂桂被迫自杀。文化大革命中,她进一步沦为“黑鬼”,受尽批斗,摧残,凌辱。她天天扫街,在扫街过程中与“右派分子”秦书田扫到了一起。在求生的欲望和爱情力量的支持、鼓舞下,她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一直到“文革”后,才得到平反昭雪。从胡玉音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所具有的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和忍让精神的美德,透过她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表现出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

秦书田是小说着力描写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特征的“右派”形象。他既非大智大勇的战士,也非逆来顺受的顺民,而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物。从表面上看,他驯服、顺从,自轻自贱,混世乐天;实际上却正直、赤诚、自尊自强,对生活潜藏着爱,对他人怜爱、关心,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因编写反封建的歌舞剧《喜歌堂》,被无端打成“右派”,遣送到农村监督劳动。对此,他表面上麻木不仁是个乐天派,但实际上,他是以“乐天”来自慰、自娱,调节被打入“另册”的苦闷和悲哀。别看他整天嘻嘻哈哈,癫癫狂狂,暗地里他的心在滴血。当看到命运同样坎坷的弱女子胡玉音时,他始终用一颗善良的心同情、怜悯、关怀对方。最后,两颗纯真的心终于在磨难中靠拢在一起,勇敢地结成了伴侣。正是与胡玉音的结合,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人”,还应该有权利、尊严和追求。他设计捉弄王秋赦,面对李国香一伙的淫威不肯地头,表现出对恶势力的憎恶和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当再一次受到诬陷被判刑时,他用眼神告诉胡玉音:“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既是对爱情和生活的执著,也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3、  为什么说王秋赦是“运动根子”?

王秋赦是一个时代的“畸形儿”,是在中国特定年代出现的时代的寄生虫。他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有着“流氓无产者”的种种恶习。是土改时,让他看守逃亡地主的浮财,他却与地主的姨太太勾搭成奸;土改分的东西“吃”完了,他便埋怨政府不救济;当看到别人的生活过得好了,便恨不得一年花一次地主,一年分一次浮财。由于他到处骗吃骗喝,到处赖帐,人们就称他“王秋蛇”、“王秋奢”、“王秋赊”。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每次运动来临时,他便积极参加,变成了重点依靠对象,自然就成了“运动根子”。其实,他并非对运动感兴趣,只因有了运动他才有机会可以混吃、混喝,还可以混个一官半职,何乐而不为呢?为了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出卖朋友、残害群众,还可以出卖灵魂,为虎作伥。在文革中,他借跳“忠字舞”,搞“三忠于”、“四无限”,搞“红色世界”,一步步地爬了上来,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支书、镇长。文化大革命后,王秋赦因在文革中的表现,被免了职,最后他发疯了。王秋赦的这种结局,既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使然。

4、《芙蓉镇》的艺术特色

   首先,小说采用“编年史”的写法,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芙蓉镇》以小镇为中心场地,以主人公胡玉音的命运变化、沉浮为主线,展现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其次,作品还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作家在展现时代风云同时,始终满怀深情地描写着家乡的山川风物,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沉重的翅膀》   作者:张洁

1、《沉重的翅膀》的主题

小说以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围绕重工业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而展开的一场“鏖战”,自上而下地表现了重工业部与部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及其基层班组的整顿和改革,通过郑子云、陈咏明、叶之秋等为改革所作的重大努力和对生活得深沉思索,以及几个家庭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揭示了改革中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广泛地展现了改革潮流对社会各种人物的触及和冲击,预示了时代之应将努力挣脱历史因袭的重负,在改革的道路上艰难的起飞。

2、郑子云的形象

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具有丰满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当代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作为优秀的高层领导干部,郑子云是一位勇于改革、积极进取的改革者。他精通业务,为人正派,思想解放,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任人唯贤。虽然他已年过花甲,身患重病,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当国务院的领导要求他承担起改革重任时,毅然决然地承担起高歌的重任,决心在有生之年,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入手,为企业管理、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在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时,他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坚决推动改革的进行,表现出了强者的气质和魄力。作品不仅真实地写出他身处困境时瞬间的犹豫,还大胆地表现了他婚姻生活的不幸与他面对这种不幸所表现出的宽容和软弱,从而多侧面地展现出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3、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有哪些特色?

在人物刻画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一方面,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郑子云和田守诚两个尖锐对立的形象,还以同样深刻的笔触刻画出与上述两个形象配套成龙的形象群体。不仅有锐意改革的改革者郑子云、陈咏明、叶之秋、杨小东、郑园园,也有顽固守旧、反对改革的田守诚、孔祥、副局长冯效先、一般干部石全清、宋克,等等。这些人物的对立和行为,使作品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另一方面,小说不但善于通过重大事件、重要情节来刻画人物,突出其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还善于在对一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诸如,开会、谈话、打电话等的描写中,去捕捉人物深微曲隐的内在心理,细腻、真切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平凡的世界》  作家:路遥

1、《平凡的世界》的主题

小说以我国当代1975年到1985年的社会历史生活为背景,通过对陕北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姓人家的父辈和儿女两代人生活、命运沉浮的描写,真实地表现了从生产队的集体经济到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从把农业人口死死地捆在黄土地上到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从别无选择地当农民到有可能依靠个人的奋斗和利用客观机会改变人生的巨变,展现了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前后长达十年间的社会历史风貌。同时,还通过一代乡村青年的劳动与爱情,追求与挫折,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重大社会事件的交织、缠绕,深刻地展示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而又曲折的道路。

2、孙少安的形象

孙少安是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贫穷,无法继续上学,孙少安告诉父亲,自己别无所求,只想进一次考场,以证明自己并不是考不上中学。结果,在全县的几千名考生中,他考了个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时他平静地回到农村,决心“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在以后平凡的生活中,他务实、能干、又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不仅成为一个样样精通的庄稼人,而且抓住机遇,办砖场、搞企业,成为一位让人佩服的庄稼人。他所有的并不只是“光宗耀祖”的希望,而是“出众”显示自己的信心和价值。贫穷、失学、失恋这些命运使他更早地领略到了挫折和不幸,但也更让他学会了平静地等待和默默地承受,城乡差别、习惯势力使他的奋斗之路充满了重重荆棘。但是面对打击,他不气馁、不忧伤,勤于思考,敢于进取,认定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同时,孙少安又是一个极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人。他孝敬父母,关心弟妹,即使对村里的乡里也极富同情心。当他的砖场刚刚走上正轨时,村里的许多困难户为筹钱买化肥,甚至为一点买日常生活而来找他打工,他总是尽力帮助他们。

3、孙少平的形象

孙少平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新型的煤矿工人。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高中生,他通过对知识的不断钻研,对自我的不断反省,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他的“关于苦难的学说”不能不让人敬仰。他始终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农村当了几年代课教师后,他担心自己会被农村的传统意识淹没,决定离开家乡到社会上去独自奋斗。他坦然面对人生,将劳动看得高于一切,无论是当揽工汉还是当煤矿工人,他都是由于劳动而受到尊重树立信心的。最初当小工背石头,虽然背上伤痕累累他却咬紧牙关没有叫喊一声。来到煤矿,那些干部子弟怕苦怕累,不愿意下井,他却觉得没什么。一个月后,他们因下井太少,所领的工资还不够当月的生活费,只好把手表、皮箱、衣服拿出来换钱。孙少平却因全勤领了满月的工资,在一天之内“收购”了同事的箱子、蓝涤卡衫和“蝴蝶牌”手表时,使他又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同时,孙少平还具有现代意识。他时时不忘学习,能文能武,也使他赢得了爱情,田晓霞不顾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事业方面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掏煤的男人”。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孙少平在各种严酷环境中默默承受独自奋斗的经历正是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

4、《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

首先,小说结构恢宏、气势磅礴,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性质。路遥总是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下展开故事情节,有意识地用历史的眼光观照、审视显示,弘扬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他采用编年史的方式来结构作品,全景式地反映了当代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其次,小说还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乡村年轻一代的形象。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白鹿原》的主题

小说以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背景,通过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人生、命运和复杂的纠葛,展现出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的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地位,两个家庭世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等等。小说在描写这块黄土地上自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近半个世纪中“一刻也没有消停过”的家族争斗的同时,还展现了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生死搏斗、内忧外患,揭示了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渊远流长的文化,以引发人们对此认真、深入的思考。

2、白嘉轩的形象

白嘉轩是白鹿原上白、鹿两个家族的族长。就个人品质而言,白嘉轩的完美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作为一个敬恭桑梓、勤于稼作为一个敬恭桑梓、勤于稼穑的农人,他身上有着民族许多优秀品质。他靠自力更生建立起家业,又靠博施众济树立起人望;无论是治家还是管理家族,他都能守正不啊,树德务滋。尤其是对文化人朱先生、冷先生的尊敬、效仿,对老长工鹿三的尊重、提携,都表现了他在一带农民中的卓尔不群。他从未放弃过个人的私欲和名誉,却也不放过任何可以济公好义的机会,把一己的价值实现寓于家族和乡里的事业发展;他首立了乡规、乡约,确立了自己的族长地位,又使乡民们有规可依;他修祠堂、建学堂,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也是孩子们上学读书有了保障;他与鹿子霖明争暗斗,守住了组长的宝座,也阻遏了恶势力的膨胀;他处处救助受难的人,使自己的人缘、人望大增,也使处于不断战乱的人们的受害程度得到一定的减轻。他的人以为淮、自立为本的人格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基于小农经济和田园生活的文化意识和人生追求。

应该指出,作为白鹿原上的独特产儿,白嘉轩只能是这块土地上的理想人物。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封建文化信条为准则的,因此,在他身上既体现着中国家族文化理想的一面,也体现着这一文化全部的反动与保守。他按照封建文化传统要求乡民,也按照这一传统要求和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子与鹿子霖的两个儿子以其在外面上学、读书。鹿子霖要儿子读书识字,到外边闯世界;白嘉轩却很早便让儿子回到身边,并有意按照族长的标准培养张子白孝文,准备让其接班。当孝文与小娥的奸情被发现后,他气得昏了过去,不顾众人的劝阻,当众实施严厉的惩罚,甚至断绝父子关系。接着,他又把孝武培养成家族文化的忠实奴隶。对待小娥的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他捍卫自己文化理想时的残酷。先是支持鹿三开出小娥夫妇的族藉,继而又两次毒打小娥;小娥被鹿三杀死后,她住过的窑洞飞出无数的白蝶,人们说是小娥的冤魂要讨回公道,白嘉轩有力排众议,见了一座七级浮屠来镇压。在砖塔奠基时,他又指使人将据说是小娥化身的白蝶统统抓住,压在塔下,完全是一个扼杀白娘子美好爱情的法海和尚!后来,他又容忍黑娃和孝文回村认祖归宗,并非是他做族长的宽宏大量,实际上家族文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直接表现。是所有这些都说明,白嘉轩氏家族文化的自觉维护者。正是对白嘉轩身上所包容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价值的深刻把握和体悟,才使得白嘉轩具有非常深厚的性格和思想内蕴,成为当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最后一个族长的形象。

3、为什么说《白鹿原》是一部“民族的秘史”?

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在陈忠实笔下,历史不再仅是一部单一线条的阶级对抗史,同时也是一部在对抗中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历史;不在仅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同时也是一部经济史、文化史和心灵史;历史的主动性不只在社会政治层面展开,也在人性和人的心理层面展开。历史已不再是哪种清醒而理智的存在了。因此,小说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一)阶级斗争模式已不再是作品的主线。在以往的同类题材创作中,几乎都是一贫苦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作为情节主线,但在《白鹿原》中却不是这样。鹿三是小说中描写最多的贫苦农民,但这个给白嘉轩作了三十几年长工的雇农,却对白嘉轩忠心耿耿,毫无对立之意。反倒是原本一个祖先的白、卢两家地主之间几十年的明争暗斗,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据说白鹿村原名侯家村,因种鸦片而繁荣,他们是传说中的“白鹿”为吉祥物。于是,老组长便将老大一系改姓白,老二一系改姓鹿,两族和为一个祠堂。白、鹿两家几十年的争斗、恩怨,主要不是贫富的对立,而是仁义与不仁义的纷争。(二)对地主子女人生道路的描写变得十分复杂。在以往的小说中,父辈的好坏往往决定、影响着子女人生道路的抉择,农民阶级的子女大多具有天生的革命性格,地主的子女差不多都反动。在《白鹿原》中却不再是这样。鹿子霖的长子鹿兆鹏,是个中学老师,很早就加入共产党,是党的领导干部;次子鹿兆海加入的是国民党,后来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白嘉轩的张子白孝文,因与小娥通奸,失去了族长继承权,后来痛改前非,当上了保安团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加入共产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牺牲了。穷人的子弟黑娃,在给地主家当长工时,与地主的小妾相爱,不顾族人的纷纷议论,两个人顽强地生活下来,尔后他又率众造反捣毁了祠堂,当了土匪后还在为地下党工作……。这些人物的人生抉择,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一切都似乎是那样偶然。(三)群众斗争的历史,呈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倾向。小说中,从清末民初到全国解放,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白鹿原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事件和家族的争斗,几乎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先是督府的课税引起了“交农”事件,其后是奉系镇嵩军与国民革命军的你争我夺。当事态演化到国共双方的分裂与对抗之后,白鹿原就更成了谁都不能安生、谁也无法逃避的动荡漩涡:农协在“戏楼”上镇压财东恶绅,批斗了田福贤等乡约;乡约和民团反攻回来后,又在“戏楼”上吊打农运分子,整死了不屈的贺老太;尔后,当了土匪的黑娃有带人抢劫了白、鹿两家。及至“革命”不断深入到家族、家庭,白、鹿两家的子女也由此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这些荷枪实弹的抗争,连同白嘉轩与陆子霖勾心斗角的家族较量,使白鹿原变成了他们逞强、斗狠而又来去匆匆的舞台,成了他们你争我夺的“鏊子”。而在这紊乱无序的风云变幻中,一些人的本性被扭曲,一次次地陷入人性的误区,而另一些人则被历史所愚弄,懵懵懂懂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天真、纯洁的白灵参加革命后,出生入死,对党赤胆忠心,却莫名其妙地成了潜伏特务,被自己的同志“活埋”;身为国民革命军营长的鹿兆海在进犯边区时身亡,却被当成抗日烈士厚葬;黑娃在解放战争中策划起义,立了大功,却在半年后被当了县长的白孝文以“革命”的名义处决了;白孝文混进个革命队伍后,一直三心二意,阴险狡诈,却如鱼得水悠然自得。在这里,革命和非革命、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演化为白鹿原式的“闹剧”,而裹挟其中的人们也因种种因素所构成的阴差阳错,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向了与自己本义和本性相背离的反面。这样的历史书写,是在以往的作品中看不到的,而这些恰恰是《白鹿原》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成功超越。

4、《白鹿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首先, 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想象;第三,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第四,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