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学习指导 >> 散文部分 [回首页]  
 
  中国当代散文部分学习指导
 

《社稷坛抒情》  作者:秦牧

1、《社稷坛抒情》的主题思想

秦牧将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并进而对祖国的现实和未来流露出一种真挚的关切之情。散文融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文笔汪洋恣肆,思想宏大开阔。不仅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获取新的知识,而且会受到一种庄严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启迪与陶冶。

2、《社稷坛抒情》的结构特色

《社稷坛抒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大开大阖,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散文抒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作者时而凭着“想象的羽翼”上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在“一家家的门口”看到农民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时而又“走出了黑暗的历史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想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作者驰骋于历史长河之上,上下数千年,纵横捭阖,但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贯穿全篇,放得开,聚得拢,形成丰富博大、汪洋恣肆的风格。   

 

《长江三日》  作者:刘白羽

1、《长江三日》的主题思想

作品抒写了作者由重庆乘船沿江而下,经三峡到武汉三日旅程的见闻与感受,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宏伟秀丽、千姿百态的壮美雄姿,热情地抒发了革命者对于祖国锦秀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激励人们要努力去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要战胜一切困难、奋勇前进,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长江三日》的艺术特点

第一,诗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第二,写景逼真,笔调灵活;第三,重点突出,主线鲜明,是文章在结构上的特色。此外,本文的语言体现了作家语言的一贯风格:壮美、隽永、雄浑、奔放。在优美的言辞、多变的句法中,令人清楚地感受到革命战士富于进击的磅礴气势。

 

《菜园小记》  作者:吴伯箫

1、《菜园小记》的主题思想

作品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菜园的优美环境和种菜的具体情况,着力表现了延安军民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精神风貌,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劳动生活的深厚感情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高尚情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

2、《菜园小记》的艺术特色

一、文章选材精严,对抒情依托对象的调剂、搭配适中,而且运笔相当灵活。

二、作品语言朴素,富有韵味。

 

《黄鹂——病期琐事》  作者:孙犁

1、《黄鹂》的主题思想

散文通过作者在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一系列观感的回忆与描叙,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本质的深切理解,揭示了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哲理,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艺术美创造的作家、艺术家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诚愿望。

2、《黄鹂》的艺术特色

本文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文章还不露痕迹地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丰富深刻的主题;此外,文笔朴素、含蓄,语言简洁、雅致,而又带有诗情色彩,在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也是本文一个艺术特色。

 

《茶花赋》  作者:杨朔

1、《茶花赋》的主题思想

散文通过作者久居海外归国后,游览昆明华庭寺、观赏盛开的茶花的经过与一些独到的感受的描写,由衷地歌颂了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茶花赋》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布局极为精致,精雕细琢;二、工于营造意境;三、语言是诗的语言。

 

《一个鸡蛋的家当》 作者:邓拓

1、《一个鸡蛋的家当》的主题思想

通过古代某“市人”妄图借一只拾到的鸡蛋而孵鸡、买牛、生犊,以一步步实现其发财梦的笑料,绝妙地讽刺了当时“大跃进”运动中“没有任何可靠的根据”而完全“用空想代替现实”的荒唐。

2、《一个鸡蛋家当》的艺术特色

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是本文的重要特点。文章篇幅很短,但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喻精神,体现了邓拓勇于针砭时弊、捍卫真理的宝贵品格。

    寓教于乐,将深刻的思想寓于生动通俗的故事当中,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也是这篇杂文的显著特色。

 

《怀念萧珊》  作者:巴金

1、《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

文章写于“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时代情绪,作者追忆了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妻子的死、儿子的病、自己的艰难处境,以此抒发了对亡妻萧珊同志真挚淳厚、绵绵不绝的情怀,愤怒地控诉了“四人帮”迫害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滔天罪行,揭示了十年动乱给国家、民族造成的灾难。文章所叙之事,尽管全是家庭、个人的生活琐细,然而其意义却超越了家庭与个人,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在那场浩劫中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不幸遭遇,使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2、《怀念萧珊》的艺术特色

第一,       感情真挚、蕴意深刻是文章的一大特点;第二,追求自然天成,真实质朴的美的艺术境界,而不着意于艺术技巧。

 

《〈书海夜航〉二集序》  作者:唐弢

1、《〈书海夜航〉二集序》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出色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美的读书随笔和短小精干的书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学者和知名的书评家,文中用来评价《书海夜航》作者的话,也同样适合他自己。作为一篇序文,本文扼要地指出了该书的特长和书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学养。同时又通过书名展开联想并在张岱劝人好学以免遭人嗤笑的题目下翻出新意,联系自己的读书写作经历,“将自己的一点心意和盘托出”,指出了学海无涯而个人的学识终归有限及只有虚怀求教,百家争鸣;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不断积累和努力;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换来文化和学术兴盛的道理。

2、在《<书海夜航>二集序》作者是怎样从张岱的“夜航船”故事中翻出新意的?

明朝文人张岱通过古代余姚文人在“夜航船”中学问对答的故事,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在这个故事里,知识成了一种身份的标识,在“夜航船”中不能对答如流或露出破绽,而让小僧有“伸伸脚”的机会被看作文人的一种羞耻,所以张岱劝文人们“聊且记取”,“勿使僧人伸脚可已矣”。而本文的作者则在这个故事中翻出了新意。他并不单纯地反对学识的重要性,但也不将学识看作是文人学者据于炫耀的资本,甚至认为有“小僧伸伸脚”,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应该欢迎,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本身的无限性,只有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不断积累,才能使时代的文化学术得到不断地发展,同时,只有为文化学术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只有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个社会的文化才会繁荣发达。

3、《〈书海夜航〉二集序》的艺术特色

一、本文作为一篇序文,而又兼具随笔散文的特点,作者在评述所序著作的同时,借机引申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典故中翻出新意,以现代人的眼光阐释对读书问学的应有态度,使文章的立意富于特色;二、本文构思也体现出收放自如的特点;三,善于从古事旧典中加以引申发挥,表达出更新颖更丰富的思想内涵。

    另外,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偏重知识掌故的叙述,同时间以议论和抒情,表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拣麦穗》  作者:张洁

1、《拣麦穗》的主题思想

散文通过对几十年前拣麦穗的一段往事的回忆,主要描写了一个卖灶糖的老汉和一个天真无邪的乡村小姑娘之间的纯洁感情。他们相互依恋,都从对方身上感到人间的温暖,但又丝毫不想得到什么回报——“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希望人间真情常驻的心声,同时,也对这种希望的难以实现,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2、《拣麦穗》的艺术特色

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作品在艺术上以“丑”显美,将两个人物形象都描画而为“美丑联体”的意象,外面都具有“丑”

的特征,通过形“丑”与神“美”的错倒、反差,达到人性“美”的讴歌;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下放记别》  作者:杨绛

1、《下放记别》的主题思想

作者以平静的语调,讲叙了他们夫妇下放去“干校”前后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活场景。既是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着一个“别”字从容展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悲剧性的事件发生,而作者虽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如文中的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却并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诉和狂躁的宣泄,而是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在席卷而来的历史风暴中,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与自尊,生活残酷地让他们从事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以加剧他们的自卑,从而在生理上和灵魂上打垮他们。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显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 

2、《下放记别》如何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叙事的?

《下放记别》为《干校六记》的第一篇。作者杨绛及其丈夫钱钟书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再一次被列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改造对象,被集体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本篇就是具体叙述他们下放干校的前后过程,全篇围绕着一个“别”字展开,这里既有生离又有死别。尤其几次车站送别的场面,作者作了细致的描述。第一次是作者与女儿、女婿一道,去车站送钱钟书上干校,这是一别,其中写到女婿乐于助人的一幕,看似闲笔,却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第二次是作者自己去干校,女儿前来送行,叙述中又带出女婿被迫自杀的遭遇,这就使这次母女之别与亲人间的生死之别交织在一起,从而加重了悲剧气氛;接着,文章叙述作者到干校后与丈夫的生活情形,也没有离开一个“别”字,“虽然相去不过一小时的路程,却各有所属,得听指挥、服从纪律,不能随便走动,经常只是书信来往”,还是夫妻各居一所,末尾带出“独在北京”的女儿,“我们算是同在一处了”,看似自我安慰,却又突出了对女儿的挂念,把离愁别绪再加重了一层。

 

《听听那冷雨》   作者:余光中(暂缺) 

 

《秦腔》  作者:贾平凹

1、《秦腔》的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秦腔这一有着几百年悠久传统的民间戏曲的特征及其在秦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对秦地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潜藏于八百里秦川人意识深处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充实的世界,在这里,“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是秦地人平庸和苦难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宣泄和自我升华,是他们生命中美感和欢乐的源泉。

2、《秦腔》叙述视角的独特性

本文在叙述视点上,与传统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散文为了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主要将外在境物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所以通常采用内视点结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染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色彩,写的是景物,表达的仍是主观的情思,而本文所采用的叙述视点则为与之相对的外视点方式,它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本文对秦腔和秦地风俗的描绘据于一个较为高远的视角,作者就像在高山之颠俯视这块广阔的生存空间一样,如文中对秦腔历史悠久原因的描述,就是一段极其概括面又极为生动的外视点描写。这里没有固定的视点,描述的又都是秦地人共有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性,“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精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这里的情景是具体的,但主角可以是任何一个秦地汉子。相应地,本文的抒情主体“我”在文章中极少出现。即便在文章中间的第五小节出现一次,也只是一段极其概括的描述,而大多数场合,“我”都隐退到背后,叙述其实是以复数“我们”的视点和方式展开。

 

《夜航船》  作者:余秋雨

1、《夜航船》的主题思想

文章以南方水乡夜航船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岱的同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作者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文章的主题是,对“夜航船文化”也即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的传统予以批判,并艺术地展示了“夜航船文化”所以产生的环境,以及“夜航船文化”在现代终于开始被具有新的色泽和气氛的文化逐渐替代。

2《夜航船》一文对夜航船文化的剖析。

夜航船文化的批判,则是作者写作的旨归所在。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夜航船文化进行剖析,揭示出它的以下特点:1.封闭性。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2.无创造性和主动性,因循守旧。“把船橹交给老大”,“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3.脱离实际和脱离民众。“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十年寒窗,竞在谈笑争胜间消耗”,于实际,于民众,皆无所裨益。4.缓慢性。这种夜航船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发展缓慢,正像这缓慢航行的夜航船。缓慢航行的封建中国的航船,产生了这封闭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与实际、缓慢发展的中国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反过来使封建中国的航船进展更缓慢。

 

《巩乃斯的马》  作者:周涛

1、《巩乃斯的马》的主题思想

散文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描写了作者在“文革”期间,在伊犁巩乃斯大草原的农场里,所体验到的巩乃斯马的品格。巩乃斯马给了作者以勇气和幻想,使他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驰的诗韵,感受到生了活不朽的壮美。通过对马的观照,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向往、追求和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渴望。

2《巩乃斯的马》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首先,将马与牛、骆驼和驴子等动物进行比较,从形象、品性和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揭示马与众不同的特点;其次,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三幅巩乃斯马的壮阔图景;第三,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3、《巩乃斯的马》的艺术特色。

一、情感浓烈饱满,无论是描写、抒情还是议论,都满蕴着作者的爱马之心,对马的情有独钟;二、意境阔大雄壮;三、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风格。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1、《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2、《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

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辩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程,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辩,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显得合谐而毫无龃龉。

 

《谁是最可爱的人》  作者:魏巍

1、《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典型事例的运用。

善于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主题,是这篇报告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志愿军入朝作战,动人事迹成千上万,如何从中选择出最能表现“最可爱的人”思想本质的典型事例,是考验作者政治和文艺见识力的一项工作。魏巍从大量英雄事迹中选出二十多个例子,又从二十多个例子中选出三个故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儿童、防空洞里的一席谈话),从三个侧面充分地表现了主题,有一以当十之效。

这三个故事,描绘了三个场景,三组形象:有战场上的,也有战场以外的生活,有英雄的集体,也有英雄的个人,有知名的英雄,也有无名的战士。这样就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全部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最后为我们塑造出了“最可爱的人”的英雄雕像。

2、《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语言特色

形象化叙事与抒情性议论的完美结合,以及饱含感情的诗化的语言,也为这篇作品增添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开头和结尾用诗化的语言,用许多引人深思的排语来点化主题,拨动读者的心弦。中间的三小段抒情性议论分插在对三个故事的形象化叙述中,使叙事、抒情、形象塑造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形象,生动、晓畅、明快,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开头“他们的……是那样……”四个排比句,结尾“当你……的时候”六个排比句,读来使人心情激荡、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战斗年代。

 

《大雁情》  作者:黄宗英

1、《大雁情》的主题思想

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女科学工作者秦官属同志献身科学的先进事迹与坎坷经历,由衷地赞美了她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忘我工作的高尚情操与圣洁的心灵,并且再次向社会发出了要尊重人才、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呼吁。

2《大雁情》中小标题的用法。

作品分四个部分,也别开生面地用了带有不同标点符号的“她”作小标题。第一部分,“她……”写秦官属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是一位生活在群众中的、朴朴实实的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先进人物。这是她本来的面目。但她却声称“处境很为难”,拒绝采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作者在“她”的后面加了个省略号,引起读者的关注。第二部分,“她?”写作者到秦官属工作单位调查,听到的一方面是西安植物园部分人对她的非议,另一方面却是商洛县药材公司同志对她的赞扬。这就矛盾了。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自然还得打个问号。第三部分,“她”,写作者到商洛山区洛南县药材公司和谢底大队药场调查,一致认为秦官属是先进人物。被歪曲的真相弄明白了,应还给她本来面目。所以“她”的后面取消了问号。第四部分,“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先进人物,非议者们始终不承认现实,仍有“理”有“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作者只得在“她”的后面加上两个问号,清楚地告诉我们: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不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吗?作者巧妙地安排这样几个小标题,用“大雁情”的大标题相印照,把呼吁、希望留在了读者心间,从而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唐山大地震》  作者:钱钢

1、《唐山大地震》的主题思想

作品真实地再现了1976728日使拥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市毁于一旦的大地震,描绘出了一幅属于唐山,也属于人类的“728”劫难日的全息摄影图,为历史留下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报告文学共分七章。第一章蒙难日“728 ”,揭开地震发生时惨绝人寰的幕帘;第二章“唐山——广岛”,展现了唐山人民在大劫难面前抢救生命的战斗。第三章“渴生者”,叙述了一批在绝境中顽强求生而创造生命史上奇迹的人们;第四章“在另一个世界”,叙述了那些具有特殊身份、处于特殊情境中的人的故事:外宾、囚犯、精神病患者、盲人、列乘客等;第五章“非常的八月”,披露了灾难中出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第六章“孤儿们”,讲述了灾难中的幸存者——孤儿们的遭遇;第七章“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探寻、总结了唐山悲剧的原因。

2、《唐山大地震》的艺术特点。

首先,作品以宏大的规模和气魄、全景式的再现了唐山大地震——人类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一页;其次,作品在叙述和艺术技巧方面同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写作中大量地运用了相关的资料、当时相关的新闻报道与幸存者的口述实录等材料。不仅更为准确地说明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还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注意将叙述、抒情、描写、议论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厚重的韵味。

 

《大国长剑》   作者:徐剑

1、《大国长剑》的主题思想

作品回顾了自新中国诞生以来纷纭复杂的国际风云和祖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展现了我国战略导弹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难坎坷的创业历程,描写了共和国的缔造者们面对美、苏等世界强国的威胁,为了国家的安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所做出的英明决策——建立中国自己的战略导弹部队、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科学家们和广大参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和核武器研究人员群策群力,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但使我们的战略导弹部队由无到有,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变化,而且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氢弹等实验,为我泱泱的东方大国筑起了倚天长剑和防守的核盾牌,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张爱萍、钱学森、王淦昌等“两弹元勋”的形象,热切地讴歌了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的英明决策和一代代二炮官兵献身国防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2、《大国长剑》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以史的结构方式报告了中国战略核武器的研制和导弹部队建设的历史,使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规模和格调;其次,作品还是一曲共和国英雄的颂歌;第三,作品还具有激越高亢的格调。

   [返回]